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小时·成长读本

带着土特产上课堂,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

  线上直播、限时知识竞赛、走入红色基地体验沉浸式课堂……当下,全省各中小学和高校,正以各种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践行“六讲六做”。感受这些丰富多彩的形式之外,也让我们一起走进现代青少年们的世界,来看看他们的学习感悟,都有哪些。

带着土特产上课堂,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

  12月19日晚7:00,一堂特殊的、饶有趣味的课,在线开播了。

  特殊,是因为这是一堂“带货直播”课。没错,老师是带着土特产来上直播思政课。

  趣味,是指学生在课后抢答老师问题成功、正确,能得到老师带来的一份乡村土特产。

  这是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和农业试验站党委副书记张士良老师带来的形势与政策课。

  这堂课上,张士良老师邀请了浙江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动物科学学院王友明副教授,与同学交流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话题。

  王友明副教授是浙江省科技特派员。2006年,37岁的他受浙江省科技厅、浙江大学的指派以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来到文成县,他在这里一干就是15年。15年来,他在杭州和文成之间来回走了300多次,总行程超过32万公里,连起来可绕地球8圈。近一个月来,他三度亮相央视荧屏,分享他与文成的故事,受到数万网友点赞。

  课堂上,他讲了怎么帮助文成县当地村民养殖兔子、养蜂等等故事,到如今,当地已经形成了相关产业。

  文成中蜂产业的兴起、发展、壮大,与科技特派员王友明等人密切相关。

  6年前,面对新时期发展绿色畜牧产业的需要和现有畜牧结构的矛盾,王友明提出以养蜂替代传统养殖业,助力农村发展,不让农民失业。

  6年来,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文成县养蜂户数增加6倍,现已达1000余户,蜂群增加12倍、达4万箱,年产量达90万斤,年产值增加10倍、超7000余万元,净利增加10倍、超4000万元。中蜂成为了地方农业支柱产业,走到了国内乡村振兴的前列,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得到了百姓的肯定和赞誉。

  在课程最后,王老师向同学们发出了“三农需要你们”的呼唤,鼓励同学们学业有成后,反哺农村反哺农业,实地去农民家里走一走,了解他们的需要,这样研究才会有针对性,才会有价值。

  本报记者 郭闻 通讯员 柯溢能


钱江晚报 小时·成长读本 a0003 带着土特产上课堂,这样的老师你喜欢吗 2021-12-25 钱江晚报2021-12-2500007;钱江晚报2021-12-2500008;钱江晚报2021-12-2500009 2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