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小时·成长读本

在钱塘江大桥纪念馆,中学生发现了曾祖父捐赠的照片

范浩然同学在曾祖父捐赠的照片前留影
青苗班学员宣读《赤子宣言》

  “六讲六做”行动走进中学,他们会做什么?不久前,在杭州第二中学滨江校区第二党支部书记陈大军老师,二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程锋、周佳禾老师的带领下,“为公”青苗班与“浙里红”选修课的同学们来到了钱塘江大桥纪念馆,上了一堂浸润式的思政课。

  陈大军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钱塘江大桥的建造历史。

  20世纪30年代初,钱塘江大桥由著名的桥梁工程师茅以升设计并主持施工。大桥建造过程中面临涌潮、洪汛、流沙等恶劣自然环境,以及设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低、资料欠缺等问题的严峻考验。

  全面抗战爆发后,日军经常前来袭扰轰炸,作业处境更加危险,但桥工们怀着极大的爱国热情,以高昂斗志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加倍努力工作。从最后一组钢梁的安装完成到铁路贯通仅用了15天,速度之快令人称奇,甚至创造了建桥史上的奇迹。

  自修建起便历经艰险的钱塘江大桥注定命运坎坷。为了阻止日军南侵,1937年12月23日,茅以升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亲自将通车仅三个月的大桥炸毁。茅以升愤然作诗:“斗地风云突变色,炸桥挥泪断通途,五行缺火真来火,不复原桥不丈夫”,以铭其志。

  在参观过程中,“为公”青苗班学员范浩然惊喜地发现了一张由他的曾祖父所捐赠的照片。

  “我的曾祖父,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休士,他是俄国人。”范浩然同学说,“上世纪30年代从符拉迪沃斯托克赴杭州参加钱塘江大桥的建设工作。在四年的建设中担任技术监督一职,他留下了钱塘江大桥从始建到爆破的一些照片资料。抗战胜利后曾祖父任浙江大学教授直至退休,战后一直定居杭州直至病逝。”

  在钱江大桥所承载的深厚的家国情怀的感染下,青苗班的同学们在四位班委的带领下宣读《赤子宣言》,展示了矢志不渝、坚定不移的二中精神:

  “一切皆不能将我和祖国的命运分开,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是金钱,还是劳累。是为志。由此,我将发奋努力,上下求索,勤于思考,勇于实践。是为行。直至民族复兴,天下大同,此心乃敢稍息。是为公。赤子之心,山川可鉴,谨此镌金刊石,以为共勉。”

  如果只是江山的一片静美,不会深刻到触人心扉。钱塘江大桥开创先河,历经沧桑,终造福桑梓。一桥飞架南北岸,我看到了茅以升先生的家国情怀;三度破袭桥墩柱,我看到了抗战军民的永不屈服。当解放的烽火燃至东南,一八五团的红旗插上桥头时,我看到中国共产党的光芒终于照耀在吴越大地上。如今,桥梁加固了,铁轨更新了,从1949年的日均4.9列列车流量,到2019年的日均70多列列车流量,新时代钱塘江大桥的建设,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引领下,迸发出强大活力。我们要向这种建设精神、突破精神、进步精神看齐,将自己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桥梁建设好。

  ——413班 黄昭衍

  踏秋雨漫漫,穿江雾茫茫。望着江两岸的美景,我不由想起小时候家里人常说起的炸桥时两岸百姓号哭的样子。同是一江碧水,同是一桥飞渡,变的是国家之力。通过参观展览馆中陈列的实物以及影像资料,细细回想奶奶和爸爸所讲的故事里那个形虽干瘦却神采奕奕的茅以升,那个不远万里来到杭州援建又定居杭州的曾祖父,那些辛勤工作四年却眼睁睁看着建成89天的大桥被炸毁的工人们,心中酸楚与自豪翻涌交织在一起。桥承国兴衰,家国共荣辱。作为新时代二中少年,我们更应行“立志,努力,为公”的校训,用胸怀与实践做新一代的“造桥人”。

  ——407班 范浩然

  本报记者 沈蒙和

  通讯员 杨哲 周佳禾 程锋


钱江晚报 小时·成长读本 a0003 在钱塘江大桥纪念馆,中学生发现了曾祖父捐赠的照片 2021-12-25 钱江晚报2021-12-2500017;23550616|;23550617| 2 2021年12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