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创刊35周年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

这是35岁的钱江晚报从未改变的初心
钱报创刊筹备组负责人江坪忆钱报情缘

  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

  这是35岁的钱江晚报从未改变的初心

  钱报创刊筹备组负责人江坪忆钱报情缘

  1987年1月1日,这一天,如同过去35年的每一天,世态百相如常上演。

  当天,杭城值得被知晓、记录的事情有:早晨发行股票,居民踊跃认购;邵芝岩笔庄整修一新,重又开张;本月上映十五部新片,包括历史片《成吉思汗》,武侠片《侠女十三妹》;“菜篮子”也是百姓关心的大事体,记者跑了几家市场,带来一手信息:“拎来拎去,吃鱼最实惠”……

  彼时53岁的江坪和六七十人守在轰然作响的老式印刷机旁,等待一张尚有余温与墨香的报纸吐出,他的手紧张地颤抖,如同等待新生儿——这张新报纸在这一天呱呱坠地,作为筹备组负责人,这一天,刻在江坪的记忆里。

  他心底的祝福是,这个新生儿,永远是勇立钱江潮头的弄潮儿。

  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源起

  如今87岁的江坪,喜欢称自己为“80后”。他目光有神,面色红润。他说,青春无关年龄,应该是一种非常向上的健康心态。年轻也意味着,不固步自封,始终创新。

  1987年,《钱江晚报》的诞生,是创新的结晶,也是响应老百姓呼声的“非办不可”。

  “我们浙江是文化之邦,没有一张晚报说得过去吗?办晚报也是改革年代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呼应老百姓的心声,那时候,我们收到好多信,于是就萌生了办一张更加贴近群众的报纸的想法。”江坪回忆说。

  报纸名几经斟酌,在综合性、地域性两方面,有不少名字入围——《天天晚报》《东南晚报》《西湖晚报》《钱江晚报》,最后,《钱江晚报》胜出——浙江以江为名,这条江,指的就是钱塘江,报名还包含着在改革春风吹拂下,要勇立潮头,做弄潮儿的希翼。

  这张报纸,为谁而办?溯源而上,这张报纸的源头,在绿水青山,也在读者、在老百姓。江坪朴素的想法是,这份报纸,要能够为老百姓的生活,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

  进一步,他想到,全国晚报著名报人赵超构曾提出,报纸要像一只燕子,“飞入寻常百姓家”,就是平凡的千家万户。

  这些想法,最终汇聚成8个字,就是钱江晚报35年来一以贯之的办报宗旨:“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

  “要做一张接地气的报纸,让老百姓感到温暖,拿到手里非常亲切,感到少不了。”江坪想。

  在钱报的试刊号上,他以笔名“微微”,写了一篇《心向读者》的短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心向读者,为读者服务,是办报的出发点与归宿。心中无读者,报纸焉能生存?不为读者服务,办报有何用处?”

  心系读者,读者报之以情

  作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开拓者和铺路人之一、浙江新闻事业发展的推动者,江坪也是铭刻浙江历史、描摹人民生活、勾画人文记忆纵贯度最长的一位记者。他的职业生涯,拥有不少高光时刻。

  他曾发掘改革先锋步鑫生,打破桎梏,率先提出“企业家”的概念,发出对碌碌无为者的敲击;他曾锲而不舍地感动时任浙江大学讲师的路甬祥,从而说服对方接受他的独家采访,也结下了数十年的友情;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爆发后,浙籍企业家鲁冠球向员工写信,谈到社会责任是企业存在的前提,江坪撰写评论肯定,从而引发全国企业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大讨论……

  可仍有一种职业荣光,让江坪羡慕。

  1993年8月4日,在时任总编孟玉兔的统筹指挥下,钱江晚报推出“记者在您身边”,记者们穿街巷、走里弄、访居民、问冷暖、解难题,在亲历中,采写出280篇一手新闻。

  建北井弄,天气炎热,下水道堵塞,污水横流,记者王国荣前去“水患人家”采访帮忙。一位大妈掏出自家毛巾,帮王国荣擦汗。王国荣不好意思,头一个劲地往后昂。这个瞬间,被摄影记者的镜头定格。

  江坪对王国荣说,这张照片,就是当记者一辈子的荣光,“老百姓为你擦汗,像对自己儿子一样,这就叫情,说明我们真的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浙江,经济社会急剧变化。江坪还记得,杭州城区大量老房子改造,难题非常多,“夏天供电难,冬天自来水结冰,都是问题。”

  那些年,如同王国荣一样,记者经常要替居民“穿针引线”。钱江晚报开设了许多年“夏日热线”,聆听老百姓在酷暑里的难题,这里停电了,那里蚊子多,这些操心事、烦心事,都是这张报纸关心的大事;不仅聆听,钱江晚报还组织了一些能工巧匠成立“义务突击队”,甚至开设一个新栏目《挂牌值班》,邀请市长坐镇,局长挂牌,先后有环保、环卫、运输、交警等几十个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职能部门领导,来报社挂牌值班,现场解决民众问题。

  这是“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这朴素而深刻的办报思想的传承。江坪回忆说,孟玉兔担任总编辑的五年,也是钱江晚报发展创新的五年,由此被全国同行瞩目,甚至引发了业内对“钱江晚报现象”的讨论。“我认为,钱江晚报现象,就是用心用情为读者、为群众服务。玉兔在其中尽到了一个总编辑的职责。”他说。

  这些,都是刻在江坪记忆里的大小事。他说,没有小事的积累,哪有大事的成功,能替群众办好一桩桩小事,就是体现办报宗旨的大事,就是以热心和真情,联结千家万户。

  我们向江坪讲述了如今的“小时小店”,“健康小站”,江坪听得认真,他说,“这就对了,当年钱江晚报记者走进商场站柜台、走上马路拉煤车,就是要走进百姓生活。”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读者与报纸的关系,如同钱江之源与钱江之水,浩浩荡荡的钱江,可曾一日没有源头的激励?”在《心向读者》的短文里,江坪曾这样写道。

  如同潮起潮落的钱江水,35年,总有一些变与不变的事情。对江坪来说,改变的事情有,他退了休,过上了与夫人伉俪情深、读书听琴的生活。

  不变的事情有,江坪依然喜欢打网球,一周两次“快乐网球”。

  他喜欢写作,每周仍然要在《浙江日报》上发表评论,他说:“一个人一定要有一个无法放弃的追求,无法割舍的事业,这样人才会变得坚强,有力量。”

  对钱江晚报来说,改变的事情有,1987年创刊号那张四开小报,已经成为一个5千万用户的全媒体矩阵,舆论影响力更为主流、强劲。

  不变的事情,除了与你日日相见,还包括那八个字:“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

  江坪希望,这张应人民而生、因创新而存的报纸,依然勇立潮头,依然锐意进取,“在全国晚报界,闯出一条路子来!”


钱江晚报 创刊35周年特别报道 a0002 心向读者 情系万家 2022-01-01 钱江晚报2022-01-0100008;钱江晚报2022-01-0100010;钱江晚报2022-01-0100011;钱江晚报2022-01-0100007;钱江晚报2022-01-0100015 2 2022年01月01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