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小时·新闻

文章导航

一面唐昌

  一面唐昌

  昌化县,早已经撤销,留下的是千年不变的“唐昌胜境”。它在临安、杭州的最西部,也是浙江的西北部。如果再走,翻山而过就是安徽。

  西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一直是个特别的方位——“乾”和“坤”两卦在八卦中占特别重要的地位,而正西是“兑”卦,居“乾”“坤”正中。

  昌化出过很多颇有建树的人,比如补注董仲舒《春秋繁露》的章樵,比如做着小小的县级教谕却勤恳忠事、后卒于任上的蔡世源……

  这样一个地方,谁到了,内心都会充满情感上的接纳,包括苏东坡。

  一

  陆元长有点急了:不知道有没有等对地方,不知道是不是和要接的人已经两两错过。自任昌化令以来,他是第一次在紫薇岭设宴接人,他没有经验,忐忑难安。

  这一天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春,被接的人是杭州通判苏东坡——他还在七里长的紫薇岭外的芦岭关脚,饮茶小歇。

  古时道路不平,从杭州到昌化,往往需要7天以上的脚程,更何况这是苏东坡第一次来。但他心里知道,这个昌化彼时已设县387个年头,“昌化”之名亦用了95个春秋。

  陆元长治下的昌化内外,祠社书院、驿站、桥渡、巷坊、茶楼、酒肆、水亭、山阁、医馆、寺庙一应俱全,民风淳厚。

  主客碰面后,陆元长见苏东坡兴致正高,便说:“吾昌古郡边邑,远离州治,境内崇山峻岭,山高路阻地僻民淳,乃州治九县之末也。”陆令言简意赅,交通不便、俸禄微薄、三等末县且不被朝廷重视等,说的却是昌化实情。苏东坡早已听出陆元长言下之意,回之:“山高而水长,地僻而风古,路阻匪盗罕,民淳事必简,唐昌何不佳境也?”

  初识昌化,苏东坡却觉得这里短中见长,可化苦经作优势。

  “青衫半百官岭下。”陆元长若有所悟,于是陪苏轼回县衙。此后,凡京城、州治等上级官员来昌化,陆元长以及他的后任都会在紫薇岭上候迎。久而久之,紫薇岭被称“接官岭”。

  二

  接官岭之后,苏轼在昌化停留了五日,了解民风政事之外,他还行走了双溪馆、治平寺,留下《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

  不少人在描述东坡留给昌化的诗时,都说他写了《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其实,这是一个误用。东坡先生其实是写了两首诗,诗名都是《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诗名相同,但内容却完全不一样。所以,如果是对文字计较的人,应当引用为“《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

  这两首诗,曾长时间在两地引起争辩,一个是海南昌化县,一个是浙江的昌化。

  海南昌化说认为,这两首诗写于苏东坡被贬琼州别驾期间,在儋州居住时他曾游历昌化县,当地有开办在二水洲的双溪书院(苏轼逗留三月有余),有建造年代不晚于宋仁宗嘉祐年间的治平寺。两首诗说的就是当日苏轼从县治所在出发,一路沿溪寻溪源的所观所感。

  浙江昌化说的事实也多:治平寺在原昌化县西一里。昌化溪上原建有双溪驿,熙宁间,昌化县令陆元长临北流重建双溪馆。于是东坡经游时才有“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的感慨。

  两地的昌化县都是古县,两县属地也均有双溪馆、治平寺,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千年里的奇异巧合。但若论两首诗所表的地方,当属浙江昌化县。

  第一个看写诗的心情:诗中的“尚喜”与苏轼贬谪海南的沉重不符;“老去尚餐彭泽米”与苏轼晚年愧渊明的认识不合;

  第二个看风物:诗中提及“桑枝”、“麦齐腰”、“溪笋瘦”,和“锄豆”、“立苗”等,都与海南昌化县的港口生活不符;

  第三个看人物:诗中有一句“却愁县令知游寺”,这与陆元长陪游相合,也与苏轼喜把陪游者入诗的习惯相合。

  这是一桩争论数百年的公案,涉于其中的有两地自清代以来的多版县志、文人墨客和当地政府。好在这种“争”是一种对苏轼欢喜和肯定的态度,从一个文人的情感推演,我是愿意这种公案再多一些的。

  三

  几日暂居却没曾想给文化留下了这一场争讼的背后,是因为苏轼的昌化之行——接官岭的这一次,是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到昌化。昌化之于苏轼的这一面缘分,翩若惊鸿,形如昙花。

  很多昌化人觉得谈及苏轼就有些内心惴惴,想着於潜去了两次、写诗8首,而昌化仅一次、诗2首,于是就没有了底气和骄傲。

  凡事都有正反,苏轼的“只此一面”,除了地理的客观,更重要的是唐昌风物祥和的佐证。

  作为杭州通判,苏轼有这个责任去各个属县走访。这一点上,苏轼没有偏颇,於潜一次、昌化一次。至于为什么二去於潜,实则是因为蝗灾严重,苏轼不得已而行——即使到今天,一县生灵仍不愿因灾而声、缘祸而名。

  如此说来,苏轼的“一面唐昌”相反正是昌化的一种瑞祥。

  再者,对一个入仕即高、乌台诗难、“元祐更化”、暑热而逝,跌跌宕宕的东坡,能求得他踏足,我们就该意足,不能苛刻。

  一世邂逅几十年,半部杀青百千诗。苏轼和昌化,一线之牵,形神无右。

  四

  终究,昌化还是幸运的,毕竟与苏轼有过一面,有过两诗,有了千年存忆;

  终究,东坡还是值得欣喜的,因为昌化给了他最高的礼遇:比如看塔人数十年扫南屏塔、傍东坡亭,良人尊师拦昌化溪、筑东坡桥,还有环翠亭和倦飞亭,无一不是存留东坡印记……

  他物无求,止期心平,近有昌德,远可化成。苏轼写下昌化的,是厚卷一册;昌化回报苏轼的是一方厚土——醇厚、深厚、天府之土。

  如此,才是真的唐昌胜境。

  (任玮晔对本文也有贡献)


钱江晚报 小时·新闻 a0007 一面唐昌 2022-01-12 钱江晚报2022-01-1200013;钱江晚报2022-01-1200012;钱江晚报2022-01-1200015;钱江晚报2022-01-1200014;钱江晚报2022-01-1200016 2 2022年01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