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职场女性敢生,社会需分担更多成本
三孩政策实施后,如何消解其对女性就业带来的副作用?省两会中,省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副主席冯仁强的建议引起关注。
去年11月30日,浙江省送出一个鼓励生育的大礼包,包括延长产假、推出育儿假等。而落实这些奖励政策的重任,则落到了用人单位的头上。“我们在调研的过程中了解到,这些政策离真正落地还有点距离。”冯仁强委员表示。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冯仁强提出了一套方案——所得税加计扣除,它是在实际发生数额的基础上,再加上一定比例,作为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数额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这样,既能有效分担企业负担,又能激励企业保障女性员工就业权益,更能鼓励女性员工的生育意愿,而且操作简单方便。
对于女性生育的现状和未来,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评论员也有话要说——
对女性权益的保护,还不够
本报评论员陈江:就业性别歧视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相信大多数职业女性都曾受此困扰,恐怕是个世界性难题。
在三孩生育政策落地后,生育福利加码了,社会一片叫好之声,但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加剧了,现实中不少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女性表现得更加“小心翼翼”。
去年泡泡玛特招聘职员,仅限女性填“计划生育”的选项,一时间舆论哗然。一家主要消费群体为女性的品牌,涉嫌就业性别歧视,社会舆论的反弹就相当大。这个典型事例反映出:作为生育的直接承担者,女性得到的权益保护还远远不够。
给企业减负,让社会分担更多生育成本
本报评论员高路:为了提高女性生育意愿,降低企业用工成本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当然,降低成本不是要降低女性职工的报酬,也不是要减少女性职工的福利,而是要建立一种用工成本的分摊机制,让社会更多地参与承担生育成本。哪些是个人要承担的,哪些是企业的责任和义务,哪些需要由社会来承担,得有一本清楚明白的账。
政协委员建议的所得税加计扣除是一种办法。另外,延长男性职工的产假,让男性也承担起照顾的责任,以及完善生育保险制度,说到底也是成本分摊。把原来集中于单个女性、单个家庭身上的压力,通过各种办法分摊出去,避免用人单位因为害怕承担过高的用工成本,在用工上陷入两难的境地,这是解企业的后顾之忧,也是在给职业女性撑腰,有助于提升家庭的生育意愿。
做得好的企业,应受到大力表彰
本报评论员项向荣:女性在结婚生子后,要兼顾家庭和事业。有些公司会认为,女性生育后会把很多的精力放在家庭中,就不给女性晋升的机会,即便她很优秀。这是一些公司从利己角度出发的短视行为。
对女性生育的态度,基本可以体现一家企业的社会责任心。这方面做得好的企业,应该受到大力表彰和宣传,从而让企业界形成通过鼓励生育来提升品牌价值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