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1版:要闻

每个元宵
都是圆的
每个元宵
又各有各的样子

一桌团圆饭,等待归来的人

  每个新春,我们都是除夕起头,元宵打底。除夕时,我们用一桌的年夜饭去犒劳一年的辛劳;元宵的时候,我们也用一颗颗圆圆的元宵去祈福团圆。所以,每一个元宵节,总是圆的。

  但2022年的新春对杭州来说有点特别。春节前夕,一波疫情突袭杭城。很多家庭不得不分隔各地,直到隔离期结束。

  今天,元宵节至。那些没有被满足的团圆,终于可以等到了。

  是的,我要回家过年了。

  在元宵节2月15日这一天的早上,收拾简单的行李,怀揣着核酸检测阴性的报告,一个人开车,一路向北,从杭州去江苏南通,我的家。

  地图上,杭州和南通,相隔245公里。

  这一段不算很远的距离,我今年回去,却花了整整18天。

  如果没有疫情,我原本是打算1月28日回家过年的。

  而我真正出发,已经是2月15日元宵节了。

  听说我终于可以回去了,妈妈早早问我,想要吃什么。

  我一直都想不好。前几天突然馋了,特别想吃红烧鱼块,第一时间跟妈妈说了。她一边嫌弃菜色的普通,一边又高兴地吩咐爸爸,记得要去买鱼,挑大一点的。

  这是我离家工作的第十年,我是无论如何都想回去的。可是疫情来了。1月26日,滨江出现疫情,我在滨江采访了一整天之后,收到了社区的电话,要求回家做核酸检测。我所在的小区有“密接”,已经被集中管控,以防万一,相关人员都要接受核酸检测。

  雨夜里,有点蒙的我一边排着队,一边在家庭群里报告了这个消息。这一次需要做好几轮核酸检测,社区建议非必要不出门,几经纠结的我决定留杭过年。

  爸妈是失落的。“家里准备了好多东西,你爸买了‘野鸡丝’(老家的一种菜)。狮子头也做好了,特别嫩。”妈妈说着说着,就要给我寄过来。

  我连忙拒绝。因为冰箱里已经没有空间塞下家里的年货了。

  离家十年,从来没有一次像这次一样,每天和爸妈联系。妈妈说,担心我一个人寂寞。

  我怎么会寂寞呢,每天我都有大量工作要做,有很多稿子要写。1月28日起,我就开始居家办公,随时关注疫情动态,紧跟实时消息,远程采访,发稿。

  一日三餐我减少到两餐,还在网上买了些蔬菜,都塞进了冰箱零度保鲜那一层。

  为增添过年气氛,我在大门上贴了“福”字,在玻璃上贴了窗花,在家里摆上了年宵花。

  除夕那天,有朋友叫我去吃饭,我谢绝了。我得严格遵守防疫要求,不能添麻烦。

  计划吃火锅的我,临时变了主意,打算自己做年夜饭。有爱的同事还送来了春卷和螃蟹。

  年夜饭,该有的仪式感必须有。厨艺很不熟练的我,花了好几个小时,才完成了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胡椒猪肚鸡锅、清蒸螃蟹、清蒸黄鱼、炸春卷和鱼排、梅干菜排骨。一个人吃这些,是不是太奢侈了。

  我拍了照片,发到了家庭群。家庭视频邀请立刻来了,那边一大家人在视频里陪我聊。

  我在杭州小区里一个人吃着年夜饭,春晚的笑闹声一直萦绕,抢着群里的红包,也发着红包。原来一个人的除夕夜,也不那么孤单嘛。

  2月6日,在经历了5轮核酸检测之后,社区通知我可以出门了。

  渐渐地,疫情好转的各种消息一天天传来,这也坚定了我请年休假元宵节回家补过年的决定。

  2月14日的杭州,久违地出现了太阳。菜场上已经有新鲜的香椿上市了,虽然价格有点贵,但春天呀,已经在舌尖上了。

  春暖花开的那一天,已经那么近了。

  本报记者 杨茜


钱江晚报 要闻 a0001 每个元宵
都是圆的
每个元宵
又各有各的样子
2022-02-15 钱江晚报2022-02-1500019;23800985;钱江晚报2022-02-1500020;钱江晚报2022-02-1500021 2 2022年02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