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里的悲欢离合
戳中了你的哪一点
央视在播的电视剧《人世间》火了。故事讲述北方某省会城市周姓一家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父亲周志刚在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长子周秉义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长女周蓉追随诗人丈夫远赴贵州乡村,周家只留下小弟周秉昆与周母相依为命。
周家人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周秉义大学毕业后从政;周蓉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后旅居法国;周秉昆与美丽又不幸的女子郑娟相濡以沫,经历下岗和“下海”……
周家的悲欢离合,引发了无数观众的共鸣。钱江晚报·小时新闻的评论员们今天也想议一议。如果你也有看法,欢迎在评论里告诉我们。
家庭与家庭之间,不必类比
本报评论员陈江:《人世间》的周家命运,与现实中的很多家庭类似。个人在时代洪流中裹挟向前,真的是“流水不争,靠的是绵延不绝”。
支援国家“大三线”建设的技术工人周志刚家庭,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中国家庭。家有儿有女,大儿子周秉义和女儿周蓉的事业发展都超出了父母的预期。身边有小儿子周秉昆,父母的头痛脑热都有他在照料。事业成功的孩子,是家族的“面子”;飞不远的小儿子贴心陪伴,是实实在在的家庭“里子”。
《人世间》的成功,说到底是戳中了现实家庭的痛点。用剧中人物的话说:孝顺的孩子一类用来“养心智”,另一类用来“养口体”,周志刚家庭齐全了,是样样不缺的成功家庭。人生若此,夫复何求?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道德要求,但在现实家庭中往往很难做到。远走高飞和留在身边永远是一对矛盾。因此话说回来,一个家庭是不是成功,取决于家庭对成功的定义,取决于你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家庭与家庭之间,不必类比。抬头看天,低头专心过日子,就很美好。
就算孩子再普通,也是自己的骄傲
特约评论员胡欣红:《人世间》热播之后,其中蕴含的“恩”与“情”引发观众思考,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也令人感慨。
随着生育政策的改变,多子女家庭渐成常态。手心手背都是肉,在主观意愿上,父母当然愿意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但由于每个孩子的禀赋习性不同,想做到一碗水端平并非易事。尤其是当不同孩子的“出息”程度相差较大时,如何对待孩子更是对父母的严峻考验。
父母要立足长远辩证地看待孩子。孩子有出息固然是为自己争光,过平凡人生但品性良好,也是一桩好事。《人世间》里,大哥、二姐双双考上了北大,后来忙得常年回不来。而老三周秉昆是家里最普通的孩子,却成了顶梁柱,担负起照顾父母的重任。现实中,类似情况并不鲜见。
父母要抱着平常心,平和地看待孩子,多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无论孩子有出息也好,普通也罢,都是自己的骄傲。
孩子是父母的唯一依靠?其实并不是
本报评论员高路:中年时希望孩子有出息,去大千世界闯一闯,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到了晚年又希望孩子留在身边,有个照应。这两个要求,其实是矛盾的。
这时怎么办?电视剧里的父亲母亲是幸运的,因为还有个孩子在身边。可是,那些只有一个孩子,或者身边没有孩子相伴的老人怎么办?谁不希望儿孙满堂,膝下承欢呢?可是现实不允许,有的分隔两地,千山万水;有的工作繁忙,无暇顾及;有的因为条件有限,没有办法将父母接到身边。并不是不孝,而是无法兼顾。
什么样的孩子才是父母的依靠?其实这么问时,我们已经把候选的答案框死了。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已不能一味从家庭里寻找养老问题的答案。养老问题需要在一个更大的社会视角下解决,用社会化的服务来化解养老问题的难点和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