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小时·评论

怎么治堵让市民们来说
这样的民意征集值得点赞

  为进一步推进城市交通系统优化,3月1日,杭州市治堵办、杭州交警、杭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面向广大市民开展“优化交通环境、提升出行体验”人民建议专题征集活动:即日起至3月31日,就完善路网建设、优化交通环境,加强交通管理、改善交通秩序,构建智慧交通、绿色文明出行等内容,欢迎大家建言献策。

  这两天,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已经收到了很多读者的建议与反馈。这些留言闪烁着智慧,这个活动也折射出政府和群众,城市管理者和市民的和谐互动。

  对于治堵,对于征集建议,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评论员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从“治堵”走向“治城”,城市管理在升级

  本报评论员陈江:城市的快速发展往往伴随着交通拥堵,这个普遍存在的现代城市病,同样困扰着杭州。

  一般来说,小城市“小堵”,大城市“大堵”。以前是上班高峰堵,现在么,连平常时段也堵,真是令人头痛。

  毋庸讳言,如何有效治理交通拥堵,成了城市管理的头等大事。城市拥堵是怎么造成的?有人说,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公共交通不够发达,私家车拥有量太多……这些当然都有一定的道理。可是问题来了,是谁在制定政策?又是谁在协调发展?

  事实上,每一项城市管理政策的实施,都反映了政府决策和公共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治堵,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工程,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执政智慧。这些年,杭州从未停止过“治堵”的努力,比如这次的民意大征集。那些效果明显又受百姓欢迎的治堵方案,背后是相关部门深入调查、汲取民意、研究提出的科学化、人性化的解决办法。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大数据为城市治理和百姓生活服务搭建起“城市大脑”,城市管理从智慧“治堵”走向“治城”,美好生活将会更令人期待。

治堵要取得效果,就得啃点硬骨头

  本报评论员高路:治堵最有效的办法还得是基础设施的提升,你看几条跨江隧道通车以后,滨江地区的通行问题就明显得到了缓解。现在的天目山路是“堵王”,未来随着天目山快速路的建成,应该会畅通一些。杭州这几年城市发展得这么快,人口增长这么多,城市还能有序运转,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功不可没。从行车的实际体验来看,新建的道路因为理念更为先进,布局更为合理,对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得更周到,通行情况要好很多,而年代久一点的因为先天不足,问题就要相对多一点。

  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的几个老大难,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城西、过江,还有上塘高架,几条高架的交叉转换路口等,这几个堵点客观上拉低了市民对城市整体交通运行情况的感观。就拿留石高架举例吧,留石高架转上塘高架交叉口,还有留石高架转秋石高架交叉口,都是左转车道右转车道还有上行入口,集中在一条并不长的路段上,复杂的交汇车流怎一个乱字了得,一堵大家都堵了,一条道堵了,可能很多条道都堵了,很多时候不是路堵车而是车堵车。

  对于这些老大难问题,管理上可提升的空间非常小,就需要考虑怎么从硬件上提升。治堵要取得效果就需要啃点硬骨头,虽然啃硬骨头费劲,但效果也会是最好的。

发挥民间智慧,给这样的民意征集点赞

  本报评论员项向荣: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管理人人有责。

  从这次征集的留言来看,民间高手还真不少,不少建议真说到要害上了。

  比如网友“说时依旧”认为:“杭州高架、隧道的拥堵,一方面是设计容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进出隧道(上下高架)设计,很多口子如果设计成八字型是不是会好一点?设计成X字型,导致进出车辆必然淤塞挤到一起排队。”

  应当感谢有关部门给予市民这样的发言权和表达权,有些建议真知灼见,也有些意见感觉刺耳,不管怎么样,这种管理风格可以直接助推交通系统的优化,乃至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

  城市是一个自我迭代,同时也越来越复杂的“生命”,让民间智库发挥其智慧,完善丰富这个“生命体”的神经系统,让她的感触更加灵敏,反应更加准确。

  希望更多的市民可以发挥民间智慧,推动城市面貌的不断优化。


钱江晚报 小时·评论 a0016 怎么治堵让市民们来说
这样的民意征集值得点赞
2022-03-04 钱江晚报2022-03-0400010;钱江晚报2022-03-0400015;钱江晚报2022-03-0400016;钱江晚报2022-03-0400017 2 2022年03月0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