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1版:健康读本

前辈照亮历史,后人熠熠闪光

这里人才辈出,一代接一代,卓越不凡

曾经的药理实验课
当年的医学生们在专心听课

  前辈照亮历史,后人熠熠闪光

  这里人才辈出,一代接一代,卓越不凡

  最近,张国捷教授正在忙着组建自己的课题组。

  这位哥本哈根大学历史上首个,也是最年轻的华人终身正教授,今年2月刚刚加盟浙江大学医学院。80后的他踌躇满志,相信自己的演化生物学科在这里将大有可为。

  今年3月,胡海岚被授予“2021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70后的她在去年还斩获了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在此之前,她和团队“十年磨一剑”,在神经学科方面获得重大突破,促进了新一代抗抑郁药物的研发。

  今年,60后姚玉峰研究的一项病毒学诊断技术,即将上市推广。27年前,他破解了一个世纪难题,独创“姚氏法角膜移植术”。这么多年,姚玉峰一直没停下前进的脚步。

  这三人是各自领域的佼佼者,但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浙江大学医学院;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浙大医学人。

  今年是浙江大学医学院成立110周年,在110年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涌现出诸多大家,灿若星河的前辈们照亮过往之路,卓越不凡的后继者们则让未来熠熠闪光。

  因为优秀,走在一起

  在加盟浙江大学医学院之前,张国捷已经是其所在领域的顶级学者:他在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和生态演化基因组学方面做出了引领国际的突出学术贡献、先后领导完成了多项国际重大动物基因组演化研究工作,并解决了被誉为物种演化研究领域最困难的问题——现生鸟类的起源与演化关系。

  有媒体用“重磅转会”来报道他的加盟。

  荣誉加身的张国捷为什么会选择浙江大学医学院?

  “在国外,我有自己的研究平台和团队,可以平稳地走下去,但是我觉得缺乏挑战。演化生物学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但在国内,才刚刚起步,我希望能在高校将这门学科建设起来,并推动它的发展。”

  张国捷解释,演化生物学与医学、信息学、生命科学等多个学科具备交叉融合的契合点,“在这方面,浙江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综合优势明显,能够提供一流的平台。”

  以鸟类的起源研究为例,万种鸟类基因组学计划迄今已完成了数百个鸟类物种的基因组测序、组装和全基因组比较分析。张国捷和团队用全基因组DNA序列来推断鸟类物种关系树和物种形成过程,这对计算效率和准确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而在良渚实验室(系统医学与精准诊治浙江省实验室),借助超级计算机,从获得样品到分析完成,一个常规鸟类物种的全基因组建立最快半个月即可完成。

  人们总以为演化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古老的物种演化历史事件。但在张国捷看来,生命的演化也关乎当下。

  就像疾病,医生会关注疾病是怎么发生的,身体的哪个部位或基因出了什么问题来解决疾病的问题。演化生物学则可以帮助回答疾病“为什么”发生:从演化角度更深层次解析疾病的演化机制,为未来大健康数据分析和医学交叉转化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荣誉的背后,是创新和拼搏

  优秀的平台和优秀的人才彼此间有磁性,初为浙大医学人的张国捷对未来满怀信心。而7年前加入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胡海岚已经用事实做了证明。

  2019年,在荣获杰出女科学家荣誉之前,胡海岚就已经荣获第12届国际脑研究组织-凯默理神经科学国际奖,评委会评价她:在情感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这一脑科学前沿领域取得了令人赞叹的出色成果。

  今年再获殊荣,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她的国际学术影响力为中国科研在国际上发声。

  荣誉和大奖的背后,是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卓越的追求。用胡海岚自己的话说,“名气并不重要,最大的成就感来自于你是第一个发现了自然未知中某个环节的人。”

  这是浙大医学人求新的基因。

  2018年2月15日,胡海岚教授研究组在Nature发表了2篇背靠背的研究论文,推进了人类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认知,并为研发新型抗抑郁药物提供了多个崭新的分子靶点。

  而在此之前,她对抑郁症的研究已长达9年,这期间,她和团队在这个领域已完成系列研究,科研中很多意外和惊喜都是在这些课题的不断推进中冒出来的。

  能攀高峰,就要有巨大的付出。胡海岚实验室的训练强度并不小,她对学生的要求是每周50小时,“基本的时间付出是需要的,当然,也要注重效率。”

  “爬最高的山,走最远的路,看最美的风景,不忘初心。”在科研中经历无数次失败的胡海岚用这句话激励自己。

  当有人问她,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时,胡海岚说:努力是必须条件,而天赋中至少有一部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事实上,天才比多数人更努力。”

  勇攀高峰,不断突破

  如果说张国捷和胡海岚是浙江大学医学院的新鲜血液,那么姚玉峰可以说是“生于斯长于斯”。

  1979年,姚玉峰考入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医学系。上个世纪90年代,到日本留学的他致力于眼科角膜移植的研究与创新,并最终解决角膜移植排斥反应这一世纪难题。

  那一年,姚玉峰只有33岁。

  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眼科界命名为“姚氏法角膜移植术”,并被载入国际角膜移植发展史。“作为一个医生,最大的享受,是让自己的设想成为现实,并达到理想的效果。”

  医学的路总是充斥着艰辛,支撑姚玉峰破解难题的除了医者的初心外,还有浙江大学医学院赋予他的精神动力。“学校教育就像熔炉,有些精神潜移默化,受益终身。”

  姚玉峰至今记得,当年为参加卫生部组织的统考,医学院的老师和学生们都全力以赴,“我们吃完晚饭就去教室占位置自习,老师们九十点还来辅导。”

  正是那三届考生的三次考试,让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全国一战成名。

  “学生们的拼搏,尤其是老师们的敬业、付出、认真负责,我到现在都历历在目,可见对我的人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取得巨大成就后的姚玉峰并没有止步于此,这几年,他一直在新的领域不断突破。

  他和浙大人工智能方面的专家合作,成功开发出人工智能角膜病诊断系统,准确率达到87%。而这项研究是基于姚玉峰收集的1万5千多位角膜病人的完整病例,16万多张角膜病的裂隙灯照相,历时20多年。

  他用4年时间研究新的病毒学诊断技术,只需取患者一滴眼泪,就可以检查清楚10种眼科病毒,这种试剂盒已经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准,很快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

  从眼科基础和临床研究到跨界人工智能,再到“触电”生物技术,姚玉峰总是对身边的人说:科技和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在这上面也不能停。

  百花绽放,未来更可期待

  80后的张国捷,70后的胡海岚,60后的姚玉峰,在彼此的领域,成绩卓越,但他们并非一枝独秀。

  37岁的医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张岩团队在重要药物靶标的机制研究和调控领域取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关键突破;2021年,良渚实验室夏宏光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线粒体自噬诱导剂候选药物正在加紧争取临床批件,有望治疗老年痴呆症等多种重大疾病;2020-2021学年,来自巴德年班的2018级本科生张翌拿到了校设最高层次奖学金——竺可桢奖,立志成为临床医学科学家的她大一开始就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训练。

  从顶级学者到科研新星,再到初入校门的医学生,在浙大医学院,他们各自绽放光彩。

  百花齐放春满园。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科技创新团队奖、超越世界医学巅峰的科研技术……这些是所有浙大医学人同力协契的成果。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每一代“浙大医学人”都在践行这句医学生的誓言。

  过往皆序章。他们曾开创历史,也必将再造一个辉煌的未来。


钱江晚报 健康读本 a0011 前辈照亮历史,后人熠熠闪光 2022-03-29 钱江晚报2022-03-2900008;钱江晚报2022-03-2900012;钱江晚报2022-03-2900010;钱江晚报2022-03-2900013;钱江晚报2022-03-2900015;钱江晚报2022-03-2900009 2 2022年03月2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