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伤逝
本报记者 郭闻
据央视新闻等媒体报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31日召开会议,听取“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处置情况的汇报,就做好下一步工作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
会议强调,这次事故导致机上132名人员不幸遇难,我们深感痛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深入细致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再接再厉、善始善终。要继续做好遇难者遗骸遗物整理、移交等工作,给逝者以尊严、给家属以慰藉。要加大遇难者家属帮扶救济工作力度,让遇难者家属安心。
清明,一个自带感伤的节日,礼敬祖先、追思逝者的日子。
这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至少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甚至久得已经追溯不清它的起源。
《诗经》里有它的身影:“绿兮丝兮,女所治兮。我思古人,俾无尤兮。絺(音chī,细葛布)兮綌(音xì,粗葛布)兮,凄其以风。我思古人,实获我心!”它被认为是男子悼亡妻之作,是中国文学史上传世最早的悼亡诗。
《论语》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祖先,追念前贤,民心自然就淳厚了。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和地区,有这样一个绵延几千年、专注于祭祀的节日存在。然而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一个感伤的节日,同时带着深遂的情感和浓浓的温情,寄托了生者对逝者的思念,记录了逝者曾存在于世的印迹。
这种温情和魅力,使得这一节日深远地影响了东亚周边地区,成为很多国家共同的节日。
对祖先的祭拜不仅仅是个人、家族的祈福行为,也是中华文明整个社会的精神基础。因为这种祭拜,不是拜至高无上无法直视的造物主,而是在拜人。
它在很多时候,甚至担负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救亡图存的力量和重任,并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且不说古代祭祀,在近现代,清明祭就曾起过鼓舞民心的重大作用。
尤记得,两年前的4月4日清明节,那一日是全国哀悼日,降半旗,举国默哀,悼念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而牺牲的烈士和逝世同胞。
这是发自内心的对逝者和烈士的尊重和敬意,更是对生命的尊重。这是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来,而形成的文化底韵及文明印痕。
尊重生命,这就是同学们在成长过程中,应该学会的第一件事。因为尊重,我们才会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和世界。
这种尊重,是我们在“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现场看到的那些细节——
在搜救现场,挡板上写着白色的大字:有序开展搜救,尊重生命。
救援人员每天进场搜寻前,向事故遇难者默哀一分钟;每日搜救工作结束后,救援人员列队肃立,向着坠机地点三次深鞠躬。
在距离事故地点400米的山道上,消防救援人员在行进途中,遇到前往现场的失联乘客家属时,他们肃立在道路一旁,向家属行礼。
事故现场有黑蝴蝶飘落,救援人员用手托起将它放飞……
这种尊重,是我们看到的普通民众对遇难者的哀悼——
3月27日,“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七日祭。众多网友和群众向事发地点附近送去鲜花、默哀悼念。救援通道警戒区外,鲜花渐成花海,指引着回家的路。随附的卡片上记录着送花人对遇难者的深切悼念:“愿灯光照亮你们回家的路,愿鲜花为你们的旅程送上最后的祝福!”“很遗憾以这样的方式认识你们,愿来年繁花盛开的时候,你们能魂归故里。”“我甚至无法亲吻你的骨灰,只能在废墟中悲鸣。愿平行时空里,能与爱的人相逢。”
这种尊重,来自于我们这个民族发自内心的善良。这种尊重,是我们国家在这两年多的抗疫过程中,一直强调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
这两年多来,中国的抗疫一直贯彻和发扬着这一理念,从没松懈,每一个中国人的身上都闪现着人道主义的光辉。世界也看到了我国的坚持和成功,看到了我国对人民和生命的尊重。这也使得,我们的科学抗疫政策在被反复质疑后又被反复认可。
今年1月份,外交部回应,2020年中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更是取得了8.1%的经济高增速,中国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并对外提供新冠疫苗超过21亿剂。今年前两个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37.9%。中国GDP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继续引领全球复苏。
英国媒体说,在选择“生命”还是“生活”的问题上,中国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取向。
这不仅是“生命至上”的理念引领,也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任何一件事,乘以14亿,都会是一件天大的事,何况疫情这样事关生命的大事。
在不具备条件的时候,盲目乐观放开的后果就是更加惨烈的现实。
一个国家的人民有多团结,一个民族的未来就有多光明。
对于生命的无上尊重,是驱动人类文明进步的车轮。
清明祭祀,祭先人,更祭先贤。
每年清明,“81192”这组数字都会刷屏。21年前的4月1日,33岁的海军航空兵飞行员王伟驾驶81192号战机,拦截侵犯我南海领空的美军侦察机,再也没有返航。
王伟烈士的衣冠冢建在了杭州半山的浙江安贤陵园,每年,都会有许多人去看他,哪怕是疫情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与鲜花也会飞到他的墓前,这里摆满了战机和航母模型歼-20、歼-15、辽宁舰、山东舰……
“中华民族从来不缺脊梁,过去未曾缺过,现在不缺,未来也绝不会缺!现在,该我们从您手中接过接力棒。”这是去年放在王伟墓前的一封来信,署名为“您跨越20年的战友”,写信的人是受王伟事迹鼓舞参军入伍的上海交大本科生章原。
大家纪念着这位守护祖国的英雄。
守护,这是同学们需要深刻认识的第二个词。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守护的东西,是理想,是家人,是国家。
疫情期间,许多人努力守护着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小家。更有许多人,守护着大家,守护着幸福。他们是“大白”、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民警等各行各业的抗疫者……
这个国家,有许多的守护者,每一位守护者,都是平凡英雄。
就如“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救援现场的一位90后消防战士滕醒文在救援日记里写的那样:虽然,这世上没有超级英雄,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黑夜里的一点光,愿萤火汇成星河,为逝者照亮回家的路。
在更广义而寥廓的时间线上,上溯100多年来,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中国人民的幸福而英勇牺牲的烈士,共有2000万,他们是这个国家的守护者,而留下名字的,仅仅只有193万余人。
90年前,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半自传体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借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之口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是充满激情的一段话,也是一种精神,在当下仍然值得提倡。人生有意义吗?人生必须有意义。否则,人对活着没有信心,人心不能安放。就好像香港喜剧电影明星周星驰在电影《功夫足球》里说:人没有梦想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奋不顾身、知难而上的英雄主义精神,这就是守护的本质。
同学们曾经对生命与死亡的理解没有那么深刻,对灾难与不确定也没有那么多的准备,但两年多的疫情,相信一定会让同学们对生命和人生有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并在不断地反思生活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中,长大、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