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1版:要闻

筑梦南极
冰雪世界里的“中国龙”

  据央视新闻等报道:

  ●4月26日,“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行程3.3万余海里,这标志着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执行任务的历时174天的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圆满收官。

  这是中国自第36次南极科学考察之后,第二次派遣两艘破冰船在同一个“考察季”奔赴南极。

  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队回来了。

  南极,季节更替与北半球相反。这一地理常识同学们都了解,每年11月前后,南极进入夏季,南大洋的海冰迅速融化,这为南极科学考察提供了绝佳窗口,各国大都选择在此时派出考察队前往南极。直到来年3月,南极进入冬季,绝大部分考察队员在这时撤离。因为如果在南极越冬,需要有很好的物资保障。比如房屋要保温,能扛住南极冬季酷寒,后勤保障设施要到位,能够支撑队员们冬季时的户外观测和研究。

  不过,有一部分队员会在考察站进行越冬观察和研究。当年,中国建成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的时候,就留下了5名科考队员驻站越冬,开启了中国对南极的研究。

  各国的科考站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夏季科考站(比如中国的泰山站),一种是常年科考站(比如中国的长城站、中山站)。随着科技的发展,还出现了第三种科考模式,即依靠机器的自动观测站。比如我国在距中山站100公里的南极冰盖上,就架设了一套自动气象站,以获取南极地区的温度、相对湿度等相关资料。

  回望中国1985年踏上南极土地的那一刻,中国南极科考从初时只能在南极洲的乔治王岛上建长城站,到深入大陆腹地建中山、泰山站,再到踏上南极之巅建立昆仑站,中国科研能力从装备水平到研究水平的跃升不言而喻。

  38年,38次南极科考。

  为什么1984年以来,我国每年都要派出科考队去南极?

  为什么我们不断地兴建科考站,并逐渐向着南极腹地挺进?

  为什么南极吸引世界各国政府的注意?

  先让我们来看看,南极有什么。

  别看南极表面上一片荒芜,无人居住,但它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储藏地区,可供全世界开发利用200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田;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资源库,储存了人类可用淡水的72%;拥有最大的磷虾蕴藏量……南极还是世界最大的科学实验场,激发着人类探索的欲望。

  从1772年英国航海家库克开始寻找南极大陆算起,欧美国家的南极探险已经持续了2个世纪。

  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各国对拥有各自所发现的南极洲地区的主权要求越来越强烈。随后,1959年12月1日,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英国、美国、苏联12国代表签署了《南极条约》,冻结了南极领土的主权要求,规定南极只用于和平目的,属于全人类。

  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18个国家在南极洲建立了40多个常年科学考察基地和100多个夏季站。

  转2版,继续开讲


钱江晚报 要闻 a0001 筑梦南极
冰雪世界里的“中国龙”
2022-05-07 钱江晚报2022-05-0700018;钱江晚报2022-05-0700019;钱江晚报2022-05-0700020;钱江晚报2022-05-0700024;钱江晚报2022-05-0700023 2 2022年05月0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