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小时·成长读本

文章导航

疫情下的中考
双减后的教育

  这周四,2022年杭州市体育中考开始了。

  这是一场因疫情而推迟了一个多月的考试,也是一场具有特别意义的考试,因为它是去年盛夏“双减”政策落地之后迎来的第一场中考。

  检验的时刻到了。

  教育是件延续性很强的事,它不会因为一纸文件而产生巨大的改变,也不会因一种理念而一朝变化,但是它会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会因国家与民族的需求而改变。

  “双减”政策运行近一年来,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悄悄改变着教育的格局,也改变着中国未来人才的面貌。

  身处其中的同学们,可能还没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一个时代。但是这一次,教育的模式和指向都有着与以往很大的不同,个性化的、面向未来的教育正在成形,而你们,就是这样的教育模式里的见证者和先行者。

  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教育方式因时因地,因国力、国民教育程度而发生了几次巨变,这几次巨变,都为中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人才储备上的影响。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时,中国的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急需解决的是教育的普及。那时的国民平均识字率尚不足80%!

  集体扫盲就成了当时教育的重点,一大批的夜校、识字班、业余大学纷纷开办,人们的识字率迅速提高,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普及。

  我们现在可以从当年留下来的影像上看到这样的场景:爸爸与上小学的孩子一起识字学拼音,比赛看谁认的字多学得快;1952年全军运动会赛跑现场,起跑不用发令枪,运动员在纸板上写字,谁先写出规定的几个字,谁就可以起跑;还有工农群众白天工作,晚上则去夜校学习……

  2011年,中国全面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6年上升为2018年的10.6年。

  只有文化程度普遍上去了,才能有一个庞大的基数,去进行进一步的高等教育筛选,去进行进一步的人才分类。

  所以,1977年恢复高考的第一年,虽然最后录取的人数不到三十万,但在仅1个月的准备时间里,便有57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不得不说,这便是新中国建立后打下的基础。

  又经过20年的发展和培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已具备一定规模。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正处于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

  当时,高校每年招生数都以8%左右的幅度增长,但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对整体提升国民素质和人力资源水平都非常不利。1998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得进入高等学府不再是少数人的事,绝大多数人通过自己的努力都有进入高等学府的权利和契机,满足了人们对教育的渴求,符合“科教兴国”战略要求。

  又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进入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

  据统计,到2021年,我国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达88.1%;义务教育毛入学率高达95.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也高达91.4%。这就是我国教育的现状,已从全民普惠教育迈向了对高效高质教育的追求。

  中国教育进入了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阶段。片面的升学率不再是人们的追求焦点,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成为新时期中国教育的主要目标。

  过去单纯为了普及教育而设置的一些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在新时期显然已经不适用,特别是单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作法,已被证明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这些年,同学们也一定感受到了教育政策的调整,最明显的就是“双减”政策的推出及实施。我们所亲身经历的减少填鸭式的学科培训,包括中考的分配生制度,其实质都是为了帮助大家减负。减的什么负呢?减的是一些不必要的学习负担,减少刷题的教育方法。

  在一段时间里,刷题或者说题海战术,曾是快速提高学习成绩的好办法,它通过大量的重复性的训练,固化学生习得的知识,提高熟练度。它就相当于工业化生产中的流水线作业,只需要熟练度,而不需要开拓性。就像美国老电影《摩登时代》里演的那样,著名演员卓别林扮演一个流水线上的工人,整天拧六角形螺丝,不需要动脑筋,只要机械地去做同一个动作就可以了。拧到最后,走在街上,他看见别人裙子上有颗六角形钮扣,就下意识地操起扳手去拧。情节虽然夸张,却真实地反映了流水线工作的本质,就是机械。

  而现在,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教育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这种工业时代的机械、重复训练的教育方式,已远远跟不上需要,甚至已成为桎梏。继续用这种方法去教育今天的孩子,那么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将竞争不过机器。

  我们国家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十四五”规划里提到,到2035年,我们将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要达到这个目标,靠的就是未来的创新型人才,靠的就是如今的你们。

  而创新力从何而来?从好奇心而来,从开拓性的学习思维而来,从不拘泥于考试的学习中来。

  这就是“双减”的背景与目的。

  减了负,那么增的又是什么呢?增的是劳动、美育、体育教育。它们是塑造完整、健康人格缺一不可的教育组成部分,也是解放学生思想的源动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力。

  比如近些年教育部一直强调的劳动教育,提出要让学生“身心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在面对真实的个人生活、生产和社会性服务情境中,亲历实际的劳动过程。很多学校开设了农业基础课,带领大家走向田间地头,去辨识农作物、了解作物的生长过程,同时自己动手去种植、收割,这样就把生物课里学到的植物知识有机地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在劳动的过程中,还能发现现有机械的不足,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这就是创新力的体现。

  今天,我们面临社会、经济与技术的巨变,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学们所受到的教育方式,决定了国家社会的未来。

  如今我们的教育体系,已比较丰富且完备,有着各类型适合不同程度、不同年龄人群的教育方式,它也必将结出硕果。

  相对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些焦虑、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只是特殊情况下的偶然。比如这场还没有完全过去的疫情,它时不时地打乱我们学习、考试、生活的节奏,让大家在面临中考这样一个人生第一个比较重要的节点时,有些焦虑和烦燥。但如果将它作为成长过程中的一种经历和小小的挫折,大家就会释然了。

  毕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我们会遇到更多不确定的困难,也会遇到比当下这些烦恼更严重的困惑,而在少年时能够与成年人一起,共同经历社会、国家发展过程中的事,这份认知对未来的成长是很可贵的。更何况,我们所经历的这一切,还远远说不上是挫折呢,只能说是波折。

  当下的中考,是未来人生的起步。


钱江晚报 小时·成长读本 a0004 疫情下的中考
双减后的教育
2022-05-14 钱江晚报2022-05-1400009;钱江晚报2022-05-1400014;钱江晚报2022-05-1400010;24222466;钱江晚报2022-05-1400013;钱江晚报2022-05-1400019 2 2022年05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