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15年玩家经历,7个粉丝群
飞盘的乐趣,他最有数
圈内老炮儿
家里收藏上百个飞盘
本报记者 宗倩倩 通讯员 李文瑶
只要有空,郑淳依然会上场玩盘 |
郑淳跃起,接住飞盘 |
郑淳家中上百个不同的飞盘 |
最近,飞盘在各个平台火了后,圈内老炮儿郑淳的电话就响个不停。
过去的几周里,他接受了十几家媒体的采访,讲飞盘经历,讲飞盘社群运营模式,讲飞盘精神……
就在去年,郑淳所在公司旗下的盘人甲飞盘俱乐部刚成立,每周只有一场训练,现在,一周8场,依然满足不了7个粉丝群、3000多人的需求。
从事飞盘运动15年来,作为世界飞盘联合会认证的国际级观察员,郑淳一直致力于飞盘运动的推广。
他见证过2013年飞盘运动的小高潮,但也远没有今年这波来得凶猛。郑淳将飞盘定义为“小众运动道路上的大众体育项目”,如今,它的潮流、有趣、运动魅力终于被发现。
家中上百个飞盘
记录他的爱情、友情和事业
郑淳的人生轨迹,始终围绕着飞盘这个圆点,从未离开过。他的事业、朋友、生活,皆因飞盘而起,又由飞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15年里,郑淳经手了上千个飞盘,光家里,就收藏了上百个。
这上百个飞盘中,“年纪”最大的是他大学时就在用的飞盘,上面飞天小狗单手接盘的图案现在已斑驳不堪。“大学玩盘那会儿,足球场是很少有机会上的,更多的是在跑道里练盘,所以对自己的飞盘宝贝得很,而它也陪伴我度过了大学时光。即便后来有了更多好看的、好用的盘,它的意义依然不一般。”
还有一个飞盘,郑淳把它称作护身符,专门定做了十个,有的随身带着,有的收藏在家里,盘上的画面是他半蹲在场边给妻子绑腿的场景。这也是两人因飞盘定情的信物。
2019年,郑淳是亚洲大洋洲飞盘锦标赛组织者之一,而他太太则是带队的经理之一,一场比赛让两人有了交流契机,更因为飞盘走到了一起。
除此之外,郑淳的收藏里,有印着龙型图腾剪纸风格的飞盘;有即便经历了15年崭新如初、画着母校天津体育学院五十周年校庆图案的飞盘,拿到手就能想起那段校园时光;还有通过世界飞盘联合会观察员考核(全球仅四十余人)后获得的纪念盘……
随着飞盘印刷技术的进步,如今的飞盘更耐用、图案更不易褪色,也让更多人将飞盘做成一种产品:比赛会出“纪念盘”、品牌会出“联名盘”、逢年过节会有“飞盘盲盒”,还有人会拿着自己设计的图案、照片,做“个人定制盘”。
“飞盘既可以玩,也可以是一种见证,便于保存,历久弥新,这种属性是其他运动装备很难拥有的。”如今郑淳准备从其中挑出二十几个具有独特意义的飞盘,将它们的故事分享在社交平台上,为飞盘赋予更多意义。
飞盘的形式变得更多样
但不变的是核心精神
2007年,郑淳进入天津体育学院英语专业。彼时,天津体院的飞盘队有不少外援,郑淳想着能在运动的同时练练口语,因此与飞盘结缘。
那时候的飞盘运动还远不是现在的规模,玩飞盘的基本只有校级队伍、俱乐部队伍,他们穿着朴素单调的队服在城市间、学校间打比赛和交流。那时候,飞盘爱好者的目标很简单:组建队伍打比赛。
而现在,参与飞盘的人群明显有了更多社会需求:没有身体对抗的运动特性,让年轻男女更容易放下防备;团队协作的意识,让他们多了交流的契机。不爱开口的、没机会开口的、圈子小没办法开口的……无数社交问题在飞盘场上迎刃而解。
飞盘里特有的“circle”环节更是提供了绝佳的交流机会,有人会直白地喊出“单身”,有人借此有了观察他人的机会,更有人一结束就主动上前加好友并迈出第一步。
所以在郑淳心里,飞盘的火,离不开学习门槛低和场景门槛低的特点,前者得益于分层教学结构的出现,后者则让它有了更多种组合。新人场、进阶场、比赛场的模式出现,既不会让小白望而却步,也不会让资深玩家感到简单乏味。更不会将不同水平的人混在一起,反而体会不到飞盘的乐趣。
此外,飞盘的场景门槛低也赋予了它更多色彩,在空地上、在水面上、在沙漠里、还有最近大火的“露营+飞盘”,只需一块空旷的草地即可开玩,这让飞盘衍生出了无限的组合。
但飞盘运动要想真的从运动本身赚钱,并不容易。一场飞盘体验,基本百元以内,而一个普通飞盘也仅需几十块,即便是品牌联名,也就一百出头。
飞盘一直在出圈,一直被人觉得好玩,一直变化出多种方式、更多元化,实则是因为更重要的是玩飞盘的人。“下一步,飞盘实际要做的就是把这群人留下来,把这个产业规范起来,用更多的赛事、形式去丰富它的内涵,让更多人能从中体会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