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小时·人文读本

他来自嵊州山村,扎根黄土高坡,是一代中国肖像点睛者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的今天——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刘文西

《祖孙四代》(局部) 原画119cm×96.6cm 1962年

  他来自嵊州山村,扎根黄土高坡,是一代中国肖像点睛者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的今天——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刘文西

  嵊州长乐镇水竹村村口,一座白墙黑瓦飞檐的江南民居,这是村里为刘文西重建的旧居。

  刘文西,第五版人民币毛泽东头像的创作者,黄土画派的创始人。这位画坛巨擘将一辈子“种”进了陕北黄土地,但也从未割断自己与故乡之间的脐带,他是从浙江嵊州山村走出去的穷孩子。

  每每回乡,他都带着画家采风团,坐在老屋门口的走廊上,好像又回到了童年,只是笔下不再是走村串巷的卖货郎、戏班子,而是古韵犹在的江南民居。

  5月23日下午,刘文西旧居的正堂里,长板凳小竹椅上坐满了人——这里是刘文西“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研讨会的第二场,第一场是当天上午在嵊州市区举行的主旨研讨会。

  2022年5月23日,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为什么我们要来讨论纪念刘文西这位画坛大家?

  【“我要一辈子像毛主席说的那样,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服务。”】

  刘文西从小爱画画。他给女儿刘山花讲小时候的事,身为家中长子,他要帮大人做很多事,砍柴、放牛,但一有空,他就捡根树枝写写画画。

  刘育剡,水竹村老村长,他与刘文西曾多有交集。少年刘文西,经他一口乡音讲来,活灵活现——

  中学时,刘文西听说有个大画家叫“达文西”(达芬奇),“都是‘文西’,为什么我不能成为大画家?”

  刘育剡藏着一张老照片,上面是1949年全县第一次庆祝开国大典,人们抬着毛主席和朱总司令的大幅画像当街而过,那是刘文西画的,虽然他自己觉得画得还不够好。

  1953年,刘文西考取了中国美术学院。当时的院长是莫朴先生,副院长潘天寿先生经常亲自给同学们上书法和花鸟课。

  毕业实习时,刘文西选择奔向延安,一去就是一甲子。他扎根黄土地,在西安美术学院执教60年,创立了黄土画派,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厚重一页。

  2021年,“艺术为人民——刘文西艺术大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200余件展品,呈现了陕北大地上浑厚、苍茫、博大的人文精神气质。

  美术史论家蔡若虹曾这样勾勒过刘文西的轮廓:三十年来,他到陕北去了四十多次;三十年来,他跑遍了陕北所有的县;三十年来,他近十次在延安过春节;三十年来,他在陕北结交了几百个农民朋友;三十年来,他画了几千个农民的肖像和上万张速写。

  《沟里人》的原型是1980年秋,刘文西去延安冯庄写生时,路上遇到的几位老汉。老汉们背上压着小山一样的谷垛,迎着夕阳而归,古铜色的脸沟壑满布,淌着和着泥土的汗水,也溢着丰收后的希冀。

  他还曾经跟着秧歌队跑来跑去,三四天里追了十来个秧歌队。“一到生活中去,确有画不完的强烈感受。”刘文西随身带着速写本,随时画,快得惊人。

  当天研讨会上,他的学生、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屈健,讲起第一次跟老师去采风,被他的速写功底震惊了,“一坐下来,他就前后左右各画四张,很快。每次采风,他是第一个起床的,也是最后一个收工的。”

  上万张这样的速写,造就了这位人物画大家。刘文西最为经典的作品《祖孙四代》,创作于29岁,描绘了一家祖孙四代在田间地头辛勤耕作间隙的休息瞬间,是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的具像画,也是一个时代下中国农民的缩影。

  有人说,“看了他的画就知道什么是人民。”

  刘文西自己讲得更直白透彻一些:“你要创作吗?到生活中去;你要激情吗?到人民中去。他们会告诉你路该怎么走。”

  【“笔墨就好比一件衣服,其形式和艺术语言要符合描写对象和内容。”】

  去年,中国文联副主席许江赴京开会时,专程去国博看了刘文西的大展,被百米长卷《黄土地的主人》深深震憾。屈健透露,这幅长卷,老师画了13年,画了13段不同的故事。徜徉于百米长卷间,你闻得到汗水味,听得到信天游,这是“刘家样”的独特风格。

  “熟悉人、严造型、讲笔墨、求创新”,是刘文西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他笔下的人物叙事,不只是对主题对象的一般描摹,而是从历史中走来,带着生活的温度,让人能理解,有共情。

  “深入生活,不是要跑很多地方,而是长期深扎在一个地方。”刘文西这样说过。

  1958年,他带着学生到陕北写生,在延安东二十里堡村一住就是五个月。此后,每隔几年,他都会回到那个村,找个村民家住下,早上6点多村民下地劳动,他就坐在田边画画。刘文西和村里的大人小孩都处成了朋友,凡是画过的人,他都叫得上名字。而《黄土地的主人》长卷里的上百个人物,个个都有原型,都有名字,都在刘文西的脑海里。

  正是“库存”足够丰富,才能比较和选择,才能集中和创造典型,才能达到一种艺术的真实——画其所思,而不只是画其所见。

  许江认为,刘文西的人物画不仅有人物画学上的意义,历史叙事上的意义,更有一种时代的美学意义。

  辨识度极强的画风下,“横贯着一种汉碑唐韵的凝重”,许江形容,“像浓油在石上流淌,像朴刀在岩上凿刻,缓慢而坚定,饱满而粹砺”,而“他的墨裹着褐黄,绞着殷红,带着黄土生命特有的浓度。”

  在刘文西的旧居,只陈列了他极少的一部分画作,有群像,有肖像,有速写,画活了陕甘人的情感、气息、精神,画活了人物之间的呼应,人与景之间的关系,形成了一种戏剧的情节、内在的张力。

  将生活和人民放在心中,这正是刘文西艺术人生所显现出的最内在的本色,而他也因此成为一代中国肖像的点睛者。

  本报记者 李蔚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6 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刘文西 2022-05-29 钱江晚报2022-05-2900010;钱江晚报2022-05-2900013;钱江晚报2022-05-2900012;钱江晚报2022-05-2900011;24280227| 2 2022年05月29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