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小时·人文读本

食金石力 养草木心

  记得好几年前,亚洲书院举办过两次趣味拍卖会。规则是一元起步,百元封顶。其中还有吴山明先生的书法助兴参拍,趣味自然是不低的。其实那是一群热爱文学与书画的朋友弄出的雅玩新招。但也就在那次,我很荣幸地拍到了阮振亚先生的《秋色秋声》图(四尺对开)。

  画面上的黄菊独立寒秋,淡而弥厚,清而弥永。菊花篱笆底下的角落里躲着两只黑黝黝的蟋蜶,兼工带写,神形毕肖。我想,若没有淘气的童年,没有乱石堆里抓蟋蟀的经历,是断然画不出鼓翅高鸣、勇猛好斗的雄姿的。

  阮振亚与齐白石一样喜欢画蟋蟀,只是白石老人笔下的蟋蟀总是抢主位,而他在这里却将它们一藏一露,若不细看,难以发现。年前,在我搬家整理一堆信札的时候,突然摸到了一片硬卡,以为是一张CD,举起来一看,是阮振亚在巴掌大的小卡纸上画了一对蟋蟀“冤家”,鏖战得胜负难分。

  阮振亚善画蟋蟀,也喜画蟋蟀,最令人叫绝的是他曾把两只蟋蟀分别画在了两根细细的棒冰棍上,棍棒只有一厘米宽,却画得同样的精细入微,同样的一丝不苟,那需要怎样的眼力与笔力啊。这让我记起阮振亚写过的一首题画诗:“白石山翁接地气,笔下豪迈兼精致。写意并非随意画,大师亦从雕虫始。”

  去年还看到过阮振亚的一幅“端午即景”小品,画面上只有粽子、枇杷和咸蛋。其中粽子有四只,三只被弯弯扭扭的麻线串着似挂非挂地巧立于空中,有一只被剥开的坦荡地躺平在长条的粽叶上,黏乎乎的米粒粒粒可感,多看几眼,恍惚间似有一阵粽香带着热气飘来,定神一看淡红色的粽尖上,还粘着几颗深深浅浅的红豆,舌尖似乎舔着了甜味!可还没等你惊呼一声,视线已经落在了切开的小半只咸鸭蛋上,那蛋黄蛋白以及蛋壳太逼真的形色让人猛地跌回了童年——在那个物资馈乏的年代,一只咸鸭蛋被切成四等分,兄弟姐妹每人一份,试问哪个家庭不是这样过来的呢?

  端午画上虽然没有出现菖蒲,没有看见雄黄,却是看见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个家庭过端午的缩影。

  在“端午即景”中未曾出现的菖蒲,其实是阮振亚的最爱。他家里养着一盆亲手挖来的菖蒲,种活了,他喜;兴盛了,他爱。在他创作的大博古画上,常常能见到这盆菖蒲的“身影”。最近去钱塘书画研究社看展,发现阮振亚的办公桌上,多了一只种着几根小菖蒲的玻璃小茶盅,去时正好撞见他将小茶盅端到行道树荫的阳光下去晒。前后个把小时,他接待了好几批参观者,行将离开时,他居然没有忘记将小菖蒲收回。别看他身高体壮,以为会像一般男人那样大大咧咧,画家生活的细微处也是常人所不及的。

  再说那大博古画,阮振亚是把全形拓移植到了国画上,让他的梅兰竹菊千变万化地“栽”进了全形拓的器皿、印章、古砖、瓦当中,顿时让花卉有了古韵,而钟鼎器物显现了生机。

  阮振亚尚古,喜收藏,也擅长根据时令画一些反映民俗的国画,而题款常常会有意出言外的戏谑味,也许可称为“冷幽默”。

  比如画上明明画两只八哥,落款却是“辈分排列位至八,并非手足也称哥”,让人忍俊不禁。

  □ 汪逸芳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人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7 食金石力 养草木心 2022-06-05 钱江晚报2022-06-0500010;钱江晚报2022-06-0500012 2 2022年06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