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小时·人文读本

4年前高考600多分的她选了美院,首届“非艺术生”今年毕业

不设限的毕业设计
是什么样的

盼盼的毕业设计作品

  4年前高考600多分的她选了美院,首届“非艺术生”今年毕业

  不设限的毕业设计

  是什么样的

  遇到盼盼是在青艺周开幕前两天,毕业生们正在展馆里紧张地布展。

  00后的她戴着一副圆框眼镜,头发随意地挽起来,和小伙伴们在一堆高低错落的木制建筑和图纸材料中穿梭,完成毕业设计的最后一环。

  作为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的首届毕业生,她的“学历”有些特别:毕业于杭州人人都知道的第二中学,是一名理科生,在进入美院之前毫无绘画基础。

  而像她这样非艺考进入创新设计学院的,有差不多40来人。

  这在美院也是第一回。

  盼盼小心翼翼地把手上的模型放好,拍拍裤腿上的灰,旁边的木架子上是一些房屋建筑模型,看得出来,是城市设计主题。

  她关注的是城乡建设,展开说,就是结合深圳城市更新的具体情况,着眼南山区华侨城-白石洲区域,活化城市消极空间,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微更新的设想。

  这件作品,浓缩了盼盼4年的选择。

  如果说大一刚入学时还有新鲜感,大二的盼盼陷入了迷茫。

  她入学时的专业是工业设计,虽然身边很多同学喜欢相对思辨的设计,但她发现自己并不适合。同样的时间和精力花下去,她更希望能参与到真实的建造过程中。“看到成品,满足感太强了。”在我们的对话中,她多次提到“实实在在”这个词。

  创新设计学院用的是研究所制,整个学院分成了五个研究所:社会与策略研究所、媒介与交互研究所、产业与图景研究所、技术与造物研究所和智能与系统研究所。到了大三,每位同学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所,此后每个学期还有更换的机会。

  这其中,社会与策略研究所的方向很符合盼盼的喜好,让她觉得有望“落地”自己的想法。

  “想法”萌发于大一的一堂实践课——那是一堂她“超级喜欢”的人文田野课,老师带着大家去了宁波奉化的几个村子里调研。

  下乡前,她和朋友们的设想很完美,因为在网上调研时发现,村子里有很多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东西。可到达实地后,他们大失所望:眼前是全部改造成“江南”白墙黑瓦的村落建筑,“百年老店”里售卖的却是3年前从镇子里学来的手艺。

  “但实实在在的东西是有的,比如他们的环境,原始房屋建造的方式等等,只是当地人不懂怎么去挖掘。”这次田野课堂让她关注到乡村振兴。

  到了大三暑假,她曾参与到乡建项目的具体实践中,见识过真实的阻碍后,她确定了“乡村振兴”的方向。大四的时候,她选址在深圳白石洲城中村的毕业设计也逐渐成形。她讲起来滔滔不绝,“消极空间”“加密”……专业词汇扑面而来,我还在努力理解跟上她的思维,她甩出一个总结“太有意思了”。

  未来,她的研究生方向仍然是城市研究与乡村振兴,靠在展柜上,盼盼说,这四年过得非常充实。

  “是一个自己去理解想要干什么的过程。”想到毕设要结束了,她又有点怅然,但再一想,后面还要做乡建呢,心情就又好了。

  4年前,知道盼盼决定读美院的时候,父母意见很大。

  “你在一个这么好的高中,高考600多分,可以选择的学校这么多,为什么要读美院呢?”

  盼盼理解,毕竟在她十二年的读书生涯中,父母很难跳出来,他们总是觉得艺术类学校是那些成绩不好的人,没办法才去考的,而且家里也根本没干这行的人。

  但她不这么认为。盼盼爱好广泛,高中时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社团——话剧社、陶艺社、摄影社——“基本上学校能玩的都玩了个遍,这个世界不止做题。”

  她想过演话剧、做展览,甚至拍电影,但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学生,怎么参加艺考呢?这个想法很难落实。

  巧的是,高三的时候,美院来学校宣讲:招收首届“三位一体”学生,直接三位一体加高考就有机会被录取。这对于大部分普通高中的学生来说或许是个“波澜不兴”的消息,但对盼盼来说,就是一份“令人心动的offer”。

  创新设计学院采取混合教学,文化生平均分布在艺科生之中,比例大概在一比五。同学们一起画画、一起上课、一起生活,很快父母也明白,大家都很优秀且努力。

  “哇,我从来没有想过上课就是画画,做模型。”最重要的是,课堂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她举了个例子。

  比如老师讲,你要画某一个物品的“解构”。什么是“解构”啊?老师会说,就是把一样东西几何化地解构,或者点状、线状、立体化地解构……原来解构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法。

  “所以,很多事情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一切都是看自己的审美和理解。”这好比在她面前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

  不设限的思路贯穿了整个创新设计学院,在这里,好像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比如,我看着盼盼非常熟练地装型材,但她说装型材、切木板、接电这些都是这几天刚刚学的,“木工、电工……感觉自己什么事都能学会。”盼盼又笑了。

  这份自信不是她独有的。

  盼盼的朋友真珍,4年前是参加普通高考的文科生,入学后选择了技术与造物研究所。毕业设计她以《诗经·七月》为灵感,利用数据生成形态,建构出一件艺术化的场景,完成了艺术与科技的双重跨界。

  同样,学院里200多位当年参加艺考入学的学生,也没有为理工科的知识所限。

  小陈在做毕设的这几个月现学编程,完成了第一件装置艺术——他将机械器官与黄帝内经图结合,体现了强大的思辨和表现力。

  他说自己在大学四年里,最享受的就是对于不同媒介的探索。

  而亮洁则和小伙伴们一起,设计了一套利用偏振光引导飞蛾回归森林的装置,作品背后复杂的程序设计,我听听都脑子发懵。

  “我觉得学院教给我们的不是某种技术,而是建立起一种思维方式,让我们提出设想,并且自己想到方法去实现。”

  这些00后的“未来创新设计者”关注的议题包罗万象。

  小方和组员用回收的塑料瓶盖为越来越多的平衡车等新型代步工具,进行了未来跑道的设计;

  嘉钰和许源的小组关注农业普及和未来农业的话题;

  小芹和组员们用声音和生物影像表现出数据对生物基因序列的影响,是一种未来设计的探索……

  “我们有无限可能。”这是4年前创新设计学院在招生宣讲时,对还在高中的学生们做出的许诺。而这场毕业展让我们直观地看到,这是学校和学生的共同收获。

  展览开幕当天,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许江在这些跃动着的思维之间观览了一圈,说:“这是一个新世界。”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4 不设限的毕业设计
是什么样的
2022-06-05 钱江晚报2022-06-0500010;钱江晚报2022-06-0500012;钱江晚报2022-06-0500014;24322862;24322861 2 2022年06月0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