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巴黎、米兰设计展
一把纸伞近千元,村民增收好帮手
90后想把余杭纸伞
搬上数字藏品平台
本报记者 杨希林/文 图片由受访人提供
潮牌纸伞 |
师傅在做余杭纸伞 |
亮相巴黎设计展的余杭纸伞 |
扫一扫,进入 活动专题 |
登上巴黎、米兰设计展
一把纸伞近千元,村民增收好帮手
90后想把余杭纸伞
搬上数字藏品平台
这个端午,余杭区瓶窑镇瓶窑老街,余杭纸伞馆2楼。带着孩子的年轻父母们在纸伞馆二楼近距离围观伞制作技艺。截至发稿前,该馆总人流量已近500人次。
今年6月,2022中国大运河非遗旅游大会、第十四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将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指导下,钱江晚报·小时新闻启动“大运河非遗名片”网络评选活动。为期7天的投票中,省级非遗项目余杭纸伞制作技艺位列“传统技艺”投票第五名。
一柄古老纸伞,为何在网络上有这么高的人气?
去得了巴黎、米兰 进得了故宫
90后把百年纸伞做出时代感
走进余杭纸伞馆,一把把悬挂在半空中、直径约2米、颜色深浅不一的古法纸伞,一下子吸引了本报记者注意。阳光下的余杭纸伞,伞面薄如蝉翼、接近透明;但用手去戳一戳伞面和伞骨,又和平常使用的雨伞没啥差别。
“很多人都疑惑,一层纸、一柄细竹是怎么挡风挡雨的。其实我们早就将余杭纸伞的原材料做了改良,将传统纸伞伞面的桃花纸换成软硬适中的手工皮纸,再层层叠糊、压实,让纸伞能达到1000次开合(普通晴雨伞开合约300次);伞骨我们选用压缩竹或黑桃木,前者年轻女孩拎起来也不费劲。”刘伟学随手拿了一把向记者展示,手腕一转动,纯色、古朴的余杭纸伞像一朵徐徐展开的栀子花。
1990年生的刘伟学是余杭纸伞技艺传承人,也是“纸伞之家”工作室创始人。做余杭纸伞,既是刘伟学的梦想也是“家学”。“我爷爷2006年召集了余杭当地的老师傅做古法纸伞,一年做百来把,但在市场冲击下,纸伞根本卖不过洋气又轻巧的钢骨洋伞。”
2015年,从杭州师范大学设计系毕业后,刘伟学选择回家创业。“‘老底子’没市场是因为我们没找到年轻人喜欢的设计力量。把老工艺装上新花样,相信感兴趣的消费者一定买单。”
实用、好看、精致是刘伟学的三个标准。除了提高纸伞质量外,刘伟学还选择和年轻设计师合作。2015年,“纸伞之家”工作室联合设计师共同制作的一把直径长达3米的户外伞惊艳亮相巴黎M&O时尚家居设计展;2016年,刘伟学以余杭纸伞工艺为基,设计的一把名为“米蓝”的油纸伞在米兰设计周展出;2022年初,余杭纸伞亮相《国家宝藏·展演季》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衍生联展……余杭纸伞走上了国际化道路。
潮牌纸伞卖千元
粉丝顺带消费土特产、农家乐
做好产品后就是面对市场。2017年,刘伟学和团队里的年轻人开设了“纸伞之家”线上旗舰店。店铺上线当年就获得了“淘宝造物神铺”称号;截至发稿前,该淘宝店一款限售30把、售价999元的潮牌纸伞已售罄。
“我们的工坊至今也只有4位师傅,一年最多产量1000把,但一把伞能卖到300元~600元。”刘伟学告诉记者,除了线上散客,工坊目前还接单小规模企业定制服务。一笔100把纸伞的订单,自家工坊就要做1个多月。“虽然辛苦,但4位即将退休的师傅月收入都在3500元左右,家门口就能赚钱。”
余杭纸伞还带动了周边村民致富。2021年以来,刘伟学设立研学活动,自发涌入的粉丝,也让工坊周边卖土特产、做农家乐的瓶窑镇塘埠村村民成功增收。“疫情后工坊还带动了村民做乡村旅游。对于做大做强‘余杭纸伞’这张省级非遗金名片,我们有信心。”
“大运河非遗名片”网络评选活动再次验证了余杭纸伞的人气。不过作为传承人,刘伟学还面临着两重烦恼:一是余杭纸伞有70余道工艺,其中最关键的一道“做伞骨”,工坊里还没年轻人学会;二是当下非遗数字化、网络化是热潮,但如何将余杭纸伞“搬上”数字藏品平台,对工坊还是个难题。
“非遗不是一家一户的力量,只要你对余杭纸伞这项制作技艺有想法、 有信心,欢迎来找我们合作。”通过钱江晚报,刘伟学也想呼吁更多想来乡村创业的年轻人做他的伙伴,“大运河沿线非遗的力量很大,让我们一起把它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