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小时·最现场

35年前的武林门码头,你见过吗

杭城四十年变迁,在这场展览上都能看到

1987年拍摄的武林门码头和大运河
2007年1月6日清晨,西湖边第一高楼爆破

  2007年1月6日清晨4点多,王巽庠骑上自行车往延安路赶。当时的西湖边第一高楼——原浙江大学湖滨校区3号教学楼要定向爆破,他想用影像记录下那一刻。

  “5点左右到了,和对面银行楼的保安商量很久后,我上了楼顶。”王巽庠说,记得那天早上很冷,定向爆破比预计的时间晚了一些,“整个过程很短,也就十来秒。”一声巨响后,腾起白色尘土,那座高67米、重2万多吨的“大个子”安全倒地。后来,这里建成了嘉里中心。

  这个瞬间凝固成了影像,6月7日,在杭州市档案馆举办的“回味杭韵 聚焦共富 人文之窗拾光留影——王巽庠摄影作品展”上重现。

  展览将持续到月底,用187张照片呈现杭州40年来的都市风貌、市井百态以及非遗传承等方面的嬗变,杭州过去的模样被一点点还原。

35年前的武林门码头,你见过吗

杭城四十年变迁,在这场展览上都能看到

  市井生活和城市变化

  都保存在他的照片里

  今年78岁的王巽庠退休前在原下城区政府办工作,已经“玩”了四十多年摄影。

  刚开始接触摄影,是和工作有关。“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做宣传工作,平时会给报社提供素材。”那会儿王巽庠没有相机,他会借相机拍摄。

  渐渐地,王巽庠开始有意识地用相机去记录杭州一点点的变化,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发生在城市里的故事。“这张照片是1981年拍的。”王巽庠说。杭州的六公园晨练市民比较多,他经常去找素材。其中一张是一群人在跳舞,但最打动他的是坐在椅子上的老奶奶羡慕的眼神。

  普通人的故事,在王巽庠眼里是最生动的素材,因为它真实又自然,经得起时间的淬炼。

  1982年开始,王巽庠开始创作。他会想好一个主题去拍摄,在周末走街串巷,看到有趣的场景,就“咔嚓”按下快门。

  2003年非典期间,他用相机记录了很多,其中2003年3月5日在王马社区拍的祖孙二人合影,被中国博物馆收藏。

  很多时候,他也会特意为城市保留一份记忆。一些照片,是在不同年代拍摄的同一地点样貌。

  1978年新建了武林门码头,杭州水上客运中心从卖鱼桥迁址到这里。本世纪初,武林门码头候客厅拆除。2004年,这里新建起客运公交码头,2014年又进行了扩建……

  1993年,延安路建起“解百天桥”,是当时华东地区最大跨度的钢箱梁结构城市天桥;2012年,拆除重建,次年1月新天桥建成……

  40多年的变化,都保存在了照片中,成为一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现在只用手机拍照

  不比那些专业相机差

  城市在变化,王巽庠用来记录变化的设备也在变化。

  一开始用机械相机,2002年前后王巽庠比赛获奖得到一台尼康D60,他开始用数码相机。后来微单兴起,王巽庠花一万多元入手了一台。“这台轻多了,适合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我。”

  如今王巽庠已经78岁,依旧会外出采风,设备愈发轻巧。“一个手机就行了,不管是成像质量还是清晰度都不比数码相机差。”

  空下来,他会整理自己拍的照片。“我打算出版一本画册,取名叫《老伴》,把那些相依相守的温馨瞬间展示出来。老伴老伴,老有所伴,值得记录。”王巽庠说。


钱江晚报 小时·最现场 a0007 35年前的武林门码头,你见过吗 2022-06-09 钱江晚报2022-06-0900011;24349029;24349030|;24349031| 2 2022年06月09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