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河坊街有个“泥人徐”,不少人在他那寻回已故亲人的样貌
姑娘看到妈妈的泥塑,双眼一下子红了
本报记者 边程壹
泥人徐创作现场 |
为游客现场创作的泥塑 |
来自衢州的徐远渭,今年43岁,是泥塑手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玩了20多年泥巴,更习惯人家叫他“泥人徐”。
泥人徐在杭州河坊街开一家泥塑作坊。最近,泥人徐火出了圈,因为通过他的手艺,很多人见到了已故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在“泥人徐”的作品中重现了。
本报记者 边程壹
河坊街202号亭子的侧面有个展示台,“现场塑像十五分钟”几个大字异常醒目,这就是泥人徐的摊位。这里是景区,人来人往,游客居多。
泥人徐的作品分两种,现场真人塑像和按图塑像。按图塑像比真人塑像要贵一些,是因为图片是平面的,变成立体的塑像,需要一定的想象力,更费心。
前段时间,有个年轻姑娘来到店里,想为刚刚过世的父亲塑像。“她说,她很想爸爸。她带来了父亲的照片,我看着照片做好泥塑。小姑娘把泥塑带回家,后来跟我说,她妈妈每天都要摸一摸。”
还有一个姑娘,想给母亲塑一座像。“那姑娘已经找不到妈妈的照片了。她在我身边,跟我描述妈妈的眉毛是这样的,嘴巴是这样的……我一边听,一边做。小姑娘看到作品后,眼睛一下子红了。”
还有一位女士,拿着孩子的照片找来,她的孩子因意外去世。她说想给孩子塑像,边说边哭。泥人徐做得很认真,多次修改细节。女士拿走泥塑时,连声道谢。
这样的客人有不少。
也常有粉丝在他的短视频平台账号下给他留言:
“我想我弟弟了,我弟弟走了有七年了。”
“想给去世的爸爸捏一个。”
……
泥人徐说,泥塑看似没有生命,但因为被寄予了情感,就有了各自的意义。
一个棱角分明、神情微妙的塑像,真的能在十五分钟里完成吗?
泥人徐点了点头,“没啥秘诀,就是靠练出来的。在这里主要做游客生意,要是一个泥塑捏半小时一小时,游客就没耐心等。”
不过,“有些客户希望作品更完美,要求修改,特别是细微的面部神情方面,修改起来很花时间。”泥人徐说,这样一来,他一天最多只能完成10尊泥塑。
做泥塑20年,泥人徐已完成至少2万件作品。三年前,入驻短视频平台,为自己的作品吆喝,推广非遗文化。
他是怎么爱上泥塑的呢?
小时候,村里来了一个捏面人的艺人。徐远渭一看就是大半天,一直站到脚麻。学会后,他在村里摆摊捏面人,后来到绍兴认识了师父,学习泥塑,成了泥人徐。2002年,泥人徐来到杭州,在河坊街开了泥塑作坊,一直开到今天。
泥人徐收过几个徒弟,其中一个叫阿兵的最能干。
阿兵原先在西湖边做糕点,每天下班后会过来聊聊天。在泥人徐的熏陶下,阿兵慢慢喜欢上了泥塑。
阿兵学习泥塑的几个月里,每天比师傅来得还早,清扫店面,整理工具。“你看现在我这里又脏又乱,阿兵在的时候,绝对不是这样的。”徐远渭说。后来,阿兵回老家广东,成了泥塑老师,当上培训学校校长。
“我好几个徒弟都比我这个师傅有出息,我很知足。”泥人徐笑着说。
受疫情影响,前段时间游客数量不如以前,“不过,这几天重新热闹起来了。只要有人在现场塑像,就有围观者不断发出惊讶声。相信生意会慢慢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