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冲击下,浙能集团前五月发电量、供气量仍稳步增长
稳电价气价保经济稳进提质
投入加码促绿色低碳转型
本报记者 王燕平
浙能富兴燃料公司监控煤炭采购 |
浙能嘉兴1号风电场 |
能源被称为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今年以来,国内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导致物流供应不畅,这对浙江这样一个经济大省、能源小省来说,如何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确保我省经济稳进提质就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我省能源保供的主力军,浙能集团在全力以赴保供的同时,始终没有忘记绿色低碳转型的责任,风、光、水电项目加速推进,今年1至5月新能源发电同比增长40%以上;牵手浙大、西湖大学成立白马湖实验室(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将组建氢能储运技术、电化学储能、太阳能利用技术等五大研究所;围绕产业数字化,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全面提升能源生产供应的智能化水平。
稳电价气价确保我省经济稳进提质 今年以来已承担57.6亿涨价成本
今年以来,全球能源供应紧张,原油、天然气等价格猛涨,通胀压力陡升。如欧元区5月CPI同比上涨8.1%,续创历史新高;美国5月份CPI同比更是上涨8.6%,创下40年来新高。
在我们国内,普通家庭除了汽柴油价格连创历史新高让大家感觉“开不起车”,电费、气费并没有多大变化。今年5月份,国内CPI同比上涨2.1%,作为资源小省、经济大省的浙江,5月份CPI同比上涨2.5%,这其中,就有浙能集团做出的牺牲与贡献。
今年1至5月,浙能集团累计发电量665亿度,同比增长2.5%;输送天然气58亿方,同比增长3.4%。这一成绩,是在疫情影响下,供应链一度受到较大的冲击的背景下取得的。“每次一旦有新的疫情‘警报’发出,北方秦皇岛、唐山等煤炭港口所在地马上就实施全域管控封控,人员原地静止,港口商务手续线下办理流程骤停,电煤无法出运。煤炭运输过程中,内河航道也经常因疫情船闸受到管控,船舶只出不进的话,煤炭港口的空船数量有限,电厂就会出现断供的局面。”浙能集团旗下负责煤炭采购的富兴燃料董事长周建忠告诉记者。
为此,富兴驻北方煤炭港口的人员,多次在深夜封控前回到岗位,开始无数个24小时驻岗值守,积极利用线上数字化办公,尽力确保资源和装船不受影响。运输途中,驻港及负责调度的员工千方百计组织人手,汽运、航运第一时间抢装抢发,争取在封控前最大限度为电厂送去“口粮”。同时及时向有关部门申请电煤运输特别通行许可证及多个船闸的优先通行权,加大船舶运力。
成绩的背后,则是浙能累计承担了57.6亿元的涨价成本。可以这么说,为了保证能源这一工业粮食的供应、国民经济命脉的畅通,浙能在不计成本地稳定电价、气价,真正起到了能源保障压舱石的作用。
在承担涨价成本的同时,浙能还不忘发挥链长作用,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在“欠费不停供”的同时,加快落实减租政策,减免近2000万元,助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
浙能集团的保供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房土两税”困难性减免、增值税留抵退税等途径,上半年浙能集团下属各单位累计获税收红利超过15亿元,为实现“不断供、不短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推动传统能源清洁化 结合共同富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如何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是浙能集团近几年一直在思考的课题,尤其是在去年以来煤炭等化石能源供应紧张、价格飞涨的背景下,这一课题显得尤为迫切。
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年前几个月,员工出差经常需要面对隔离的措施。浙能集团的20多个工作专班索性常驻各地抢抓项目,今年以来已新签50余份合同,新增立项风、光、水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今年全年,浙能集团计划开发建设新能源装机容量350万千瓦以上。
结合共同富裕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是浙能集团的一个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浙能集团将在浙江山区26县稳步推进光伏、风电、抽水蓄能、天然气管线、综合供能服务站等各类能源基础设施项目,规划期控参股项目投资超70亿,带动就业万余人。
以常山县为例,之前在新昌乡的四个村,以屋顶分布式光伏为主,浙能捐赠建成了3.4兆瓦的光伏项目。去年又推出了帮扶造血模式迭代升级版,建设省内首个整乡帮扶的样板地,将出资1950万元在新昌乡建约4.2兆瓦的光伏项目,计划今年底前完成,全部建成后将为村集体经济年增收300万元以上。
在常山县大桥头乡,浙能投资建设的100兆瓦“农光互补”光伏项目也已完成备案,将在年内尽早动工,不出一二年,2200亩林地上将出现“上面光伏发电、下面构树种植”的景象,在为当地村民带来双重收益的同时带动就业。
已投产的新能源项目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年1至5月,新能源发电量达43.6亿度,同比增长40%以上。
在新能源占比还不高的背景下,推动传统能源清洁化成了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一课。多年前,浙能与浙大携手共同研发、全球首创的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技术,为推动全国各地燃煤电厂的低碳排放贡献了浙能力量,这一成果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如今,浙能正在全面实施煤电机组“三改联动”,深入推进兰溪电厂全国首个煤电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利用全流程耦合示范项目,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和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做能效“领跑者”和碳中和“先行者”。
加大新业态领域核心技术攻关
打造能源领域数字生产系统
今年6月7日,被纳入浙江省第三批省实验室的白马湖实验室(能源与碳中和浙江省实验室)正式揭牌成立。
白马湖实验室由浙能集团牵头,联合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共建,首批建设的氢能储运技术、太阳能转化与催化、能源清洁低碳、电化学储能技术和新能源材料等五个研究所已启动,力争把白马湖实验室建设成为开放型、平台型、枢纽型高水平新型科研机构,成为我省能源科技的领头雁、全国能源创新的排头兵。
浙能集团所属天地环保公司已入选全国“科改示范行动”,兴源节能、航天氢能、省实验室等3家企业列入“省级科改示范”。集团的“油气管网安全多维度感知与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获2021年中国自动化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国首创二氧化碳捕集与矿化利用技术在兰溪电厂示范研究。超低排放技术应用至船舶等非电领域,获超5.5亿美元国外订单,成为国际船舶脱硫龙头。
浙能集团正在打造的数字生产系统,围绕产业数字化,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全面提升能源生产供应的智能化水平,构建安全高效的能源生产组织体系。重点开展了“一网智防”“智能电厂”“智慧新能源管控平台”“综合能源运输调度系统”等多个子应用的建设。
以“智能电厂”为例,该项目在浙能台州第二发电厂两台百万千瓦机组上进行试点建设,打造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智能电厂,包括智能设备、智能运行、智能燃料、智能决策、智能安全、智能仓储、智能培训和智能档案八大功能模块,建成后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度电煤耗,年平均节约生产成本2000余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万余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