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小时·人文读本

文章导航

北影节最佳影片《云霄之上》正在公映,它的“高级灰”让人好奇
记者专访调色师付帆——

残酷与诗意如何并存

《云霄之上》剧照
付帆

  北影节最佳影片《云霄之上》正在公映,它的“高级灰”让人好奇

  记者专访调色师付帆——

  残酷与诗意如何并存

  这个周末,正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上映的《云霄之上》,持续吸引着一拨拨影迷的关注。

  由中国美术学院电影学院教授刘智海执导,浙江影视集团、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出品,中共丽水市委宣传部联合摄制。主创人员基本都来自国美。

  电影以1935年浙西南挺进师战略转移的真实事件为蓝本,聚焦了一小群战场上的“无名之辈”,从小视角体现人与战争的关系。

  之前,该片已获得第11届北京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最佳(团体)男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并入围上海电影节、加拿大多伦多电影节、长春电影节、澳大利亚金考拉华语电影节等海内外多个知名电影节展。

  被称作诗性电影的它,有着独特的美学气质,残酷与诗意两个极端并存,行云流水般的长镜头,传统山水画的视觉风格,让人眼前一新。

  很多观众会有一个疑惑:《云霄之上》似水墨画又不似,黑白灰主色调中还隐约带着一丝淡彩,让人好奇到底是黑白电影还是彩色电影?

  在中国美院电影学院影视后期全流程实验室里,钱江晚报记者独家专访了该片制作总监、调色师付帆。

  机缘巧合做了一回调色师

  这些日子,影片的主创团队正兵分几路,在全国路演。6月22日下午,付帆老师正要出发去舟山,采访抽空进行。

  80后的付帆,本科读的是国美综合绘画系,硕士读的是传媒动画学院,现在是电影学院副院长,专业是影视制作。他还是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的秘书长,浙江省“新光计划”电影类青年人才。

  付帆并非职业调色师,他平时也做导演,进行影视创作,看到和学习了很多调色师的工作方法,便尝试为自己的作品调色。

  《云霄之上》是他第一次为长片电影调色。

  当时电影拍完后,刘智海想先做一个预告片参加电影节,拿到外面调了一两版都不满意,他就想到了老友付帆。

  “我知道一个大致剧情,几个年轻的士兵,要在48小时内,完成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但为了大部队的350名弟兄,他们必须胜利。”付帆说,他看过素材,就和刘智海沟通调色方案,因为对一部电影来说,色彩、氛围对叙事都是有帮助的。

  “1935年,还笼罩在白色恐怖中,氛围是压抑的。电影是夏天拍的,拍摄地在丽水龙泉,那里层峦叠翠,山林阳光耀眼,这种调性与叙事所需要的氛围有一定距离。于是,我想对色彩、光影进行处理,舍弃一些细节,增加人物氛围的质感。”

  付帆对素材进行了大量的消色处理,预告片调色完成后,刘智海非常满意。

  于是,这部90分钟战争片的调色任务,就落到了付帆身上。

  到底是黑白片还是彩色片

  有人说调色师是一种高级电影人才,付帆笑着表示,用“高级”两字来形容并不准确。

  他表示,调色师同摄影、美术一样,都是为影片视觉呈现服务的,只不过调色作为最后一道工序,它在统一视觉、给予作品完整性上的空间会更大。

  学习调色技术并不难,但想要掌握调色的艺术则需要一定的审美积累。

  说到灵感,付帆表示,除了参考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胶片战争片的质感,对1935年历史情景的展现,更多来自于他对绘画作品、绘画的学习经验。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一批留学前苏联的画家们创作的关于战争历史题材的主题性油画,在色彩光影的戏剧性营造上给了他很大启发。

  《云霄之上》上映后,观众好奇是黑白片还是彩色片的问题,付帆笑着表示,他最近参加映后见面会,经常会被提问。他很开心视觉风格能让那么多人感兴趣:“这不是一部黑白片,可以说是介于黑白和色彩灰阶变化的尝试。从绘画上来讲,这种色调叫‘高级灰’,接近于灰色,和谐又有着丰富的层次变化。”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曾在媒体采访中表示:“这部电影很突出的感觉,第一是它的语言,电影语言,非常的素,几乎是黑白淡彩。”

  付帆认为用“黑白淡彩的影像再造”来描述这种视觉风格,十分恰当。

  黑白淡彩是怎么调出来的

  这种“黑白淡彩”是怎么调出来的?

  付帆说,电影调色一般分三个流程,首先是矫正,即还原真实准确的色彩环境。其次是局部修饰,通过色彩分级,调整画面的不同区域,比如分离人物、背景。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风格化,对于不同气氛的段落,在统一调性的基础上做出鲜明的视觉风格倾向,同时利用配光,也就是光影再造,重新布局画面中的光影造型,让视觉中心、重点、叙事意图得以展现。

  我们的采访,就在他的工作室里,付帆打开电脑,展示了《云霄之上》影片中几个画面,调色前和调色后的对比。

  很显然,外景真实光线拍摄下的画面,对于这个残酷而压抑的故事,太过鲜艳和耀眼。调色后,就回到了上世纪30年代幽深隐秘的氛围下,雾气缭绕的山林、暗藏危机的滔滔江水、深不可测的芦苇荡。人物也因光影的再造,或成为画面焦点,或有了更多悲壮感。

  那些看似黑白但又带点极淡色彩的效果,是怎么调出来的?

  付帆说,绿色的树、红色的火苗和蓝色的天空等,这些都是单独取色,需要在整个“高级灰”氛围中调出细微的颜色倾向,分层次调整色彩的明度和饱和度。

  电影后半段,画面的色彩层次多了起来,直至最后落下鲜红的血雨。

  付帆说,色彩也是一种心理学,绿色、红色在战争片中有着强烈的性格属性。后半部分,色彩伴随着高潮的来临渐显,战士们找到了真正的信仰,并愿意为之牺牲。

  最难的是运动长镜头的调色

  《云霄之上》整个调色过程花了3个月。“调色要求暗的环境,因为影院环境是黑暗的,所以我们经常晚上工作,我和导演不知道一起熬了多少个通宵。”

  《云霄之上》大约有300多个镜头,其中长镜头、运动镜头是一大特色。

  付帆表示,碰上复杂的场景调度,需要调色师一帧一帧去打磨。在每场戏之间、每个镜头之间来回比对,尤其是在灰阶层次的控制上,以达到匹配和氛围的一致。“好在这部影片前期是8K拍摄,后期调整的空间很大。”

  他说,电影开头的两分钟长镜头,摄影机的运动从战士脸部的特写,到尸横遍野的战场废墟,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为体现人物形象的雕塑感和满目疮痍的战场黎明时分的光影,调色过程非常费时。

  片中,男主角洪启辰发现两个战友的遗体被敌人吊在树上,想把遗体放下来,这时有一个长镜头,摄影机一路跟随人物运动,人物和环境在亮暗中反复变化,光线变化非常复杂。这需要一帧一帧去跟踪处理,这一分多钟的长镜头,他几乎调了3天。

  这次的调色创作过程,付帆觉得挺有意思,他跃跃欲试,如果还有机会,也很愿意参与。

  他比较喜欢视觉意志感强烈的导演拍的电影。他说,很多好作品的视觉呈现,调色并不是最主要的,而是前期拍摄时,导演就在场景、服化道、光线营造上,有所意图并下了功夫。

  调色和滤镜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付帆:滤镜在原理上和调色是相同的,但是风格化的滤镜只是提供了一种影调标准,但并不能照顾到所有的场景和气氛,所以并不是万能的,有时候甚至是破坏性的。

  用手机拍照,什么时候适合加滤镜?

  付帆:一张好照片并不是滤镜成就的。纪实、扫街的记录式拍摄不用,自带的相机App调整曝光就足够了,而在拍摄风景、人物时,如果需要滤镜,建议在拍摄后添加。

  本报记者 陆芳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6 残酷与诗意如何并存 2022-06-26 钱江晚报2022-06-2600010;钱江晚报2022-06-2600015;钱江晚报2022-06-2600011;钱江晚报2022-06-2600013;24425406|;24425409| 2 2022年06月2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