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小时·健康读本

一用药,二用爱
一座座罕见病孤岛连起来

罕见病患者和家属就像一座座孤岛,漂浮在看不到尽头的海面上。我们希望把它们一个个连接起来,互相依偎依靠。
浙大二院医学遗传科党支部

  浙大二院医学遗传科病房门口,刚从精神科回来的琳琳(化名)母女遇到了主治医师刘功禄和护士长包营晓,母亲手上拿着刚测完的心理量表评分。

  “焦虑的分下降了不少,抑郁还是有点高。”

  “慢慢来,这才第三次治疗,后面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病区负责人、医学遗传科党支部书记吴志英教授说,这里的病人大都患有神经遗传方面的罕见病,罕见病因其稀少又被称为“孤儿病”,他们在饱受病痛折磨同时,通常也伴随严重的心理创伤。

  “所以我们在诊疗中会尤其注意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加入心理疏导,希望他们的内心不要像孤儿那样孤单无助。”

一句关心却被当作嘲笑

  20岁的琳琳长得眉清目秀,但一双大眼睛总是刻意躲闪旁人的目光,偶尔说几句话,语速极缓慢,让人听起来颇费劲。

  她是一名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正在浙大二院接受第三次排铜治疗。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铜障碍会引起肝硬化和脑变性疾病,常表现为运动障碍、步态异常、讲话困难、吞咽障碍等症状。

  琳琳在12岁那年确诊,随着疾病的进展,不仅开始出现肢体、语言上的症状,连情绪也在无形之中被操控、扭曲。

  进入高中,她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最后只能辍学在家。其间,她曾尝试去驾校学车,但肢体的僵硬又让她不得不放弃。

  一次,家里亲戚聊天时关心问道:“你学车学得怎么样了?”不料一下戳中了她敏感的内心,她瞬间情绪崩溃:他是不是在嘲笑我?大家是不是都觉得我特别没用?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好?

  那次之后,她被确诊为双相情感障碍,情绪时常在抑郁和躁狂之间交替变换。

治疗中加入心理处方

  今年年初,琳琳症状明显加重,开始出现言语模糊、双手抖动、咀嚼费力、流口水等情况,当地医院推荐到浙大二院接受进一步治疗。

  第一次门诊时,吴志英就觉察出小姑娘情绪上的消极和低落,“罕见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治疗,这个过程极其折磨意志,所以我们在门诊、查房时一定会‘察言观色’,留心患者和家属的情绪变化。”

  头颅磁共振显示,琳琳的两侧尾状头部、壳核、丘脑及中脑背侧多发异常信号,说明肝豆状核变性已经导致了脑部病变。

  吴志英解释说,她的双相情感障碍,一方面和长期患病累积的精神压力有关,另一方面代谢性脑病也会加剧情绪的问题。

  考虑到母女俩是从外省赶来的,她叮嘱病房的医护优先安排床位,进行排铜治疗。

  住院期间,主治医生刘功禄安排了一次多学科联合会诊(MDT),邀请精神科医生评估琳琳的精神状态。那次的评估结果“惨不忍睹”,焦虑和抑郁的分值都极高,于是临床治疗加入了镇静催眠类药物,并辅以心理疏导。

  但琳琳的情绪还是猝不及防爆发了。有一天她突然大哭起来,大声斥责妈妈不关心她,又胡乱说了一些自我贬低的话。护士长包营晓发现后,及时将母女俩暂时分开,先柔声细语抚平了女儿激动的情绪,再和母亲长谈了半个多小时。

  人的崩溃可能就在一瞬间,这种场景在医学遗传科病房时有发生:一位父亲不耐烦地殴打儿子,母亲在一旁哭得泣不成声;丈夫无法接受妻子有遗传学疾病,在她住院期间提出了离婚……

  “罕见病家属的情绪问题和病人一样值得关注,必要时我们也会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这对病人的治疗也很重要。”包营晓说。

  吴志英说:“我们的目标是帮助罕见病患者和家属摆脱病魔,减少残疾,尽可能身心健康地回归社会。”


钱江晚报 小时·健康读本 a0015 一用药,二用爱
一座座罕见病孤岛连起来
2022-08-15 24637192 2 2022年08月15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