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侗族大歌里听到清泉般的故事
本报带领定居在长三角地区的外籍网红寻访贵州多彩故事
本报记者 周丰 文/摄
加纳小伙加入侗族大歌“男声部” |
玛格达正在用蜡刀涂蜡 |
雷加为玛格达戴上银花项链 |
扫码了解 更多活动详情 |
我在侗族大歌里听到清泉般的故事
本报带领定居在长三角地区的外籍网红寻访贵州多彩故事
一首侗族大歌,蕴藏了多少清泉般闪光的故事?一块蜡染蓝布,要经历多少工序才能焕发歌颂自然的诗意之美?
8月16日~20日,来自西班牙、俄罗斯、加纳、波兰、巴基斯坦、乌克兰等国家的外籍友人在本报记者的带领下,从长三角地区各省市出发,共赴贵州体验少数民族风情、游览秀美山水,记录当地人们的美好生活,向世界传播“多彩贵州”的发展故事。
原生态侗族大歌
让加纳小伙想到了家乡
“哎~朋友~欢迎品尝这杯酒,来我们家乡走走看看~”
在充满原生态生活气息的黄岗侗寨门口,一首悠长透亮的迎宾歌打破了大山的宁静,盛装的侗族姑娘热情地捧来竹筒糯米酒,客人一饮而尽方可入寨。
这是一座藏在狭长山谷里的古寨,一条小溪穿寨而过,五座鼓楼伫立其间。行走其中,随处可见纯木质的吊脚楼,背着婴孩的母亲、坐在鼓楼里聊天的老人、泡在水塘里纳凉的耕牛,还有正用铁锅传统蒸馏、冒着热气的糯米酒以及侗族妇女手工锤制布匹的声音。炊烟袅袅间,你可以看到侗族人最本真的生活状态。
黄岗侗寨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的发祥地之一。在一座鼓楼里,采风团和侗族男女围坐在火塘边,一首首或代表热烈欢迎、或以蝉声歌颂自然、或怀念无忧童年的原生态侗族大歌令人如痴如醉。无需伴奏指挥,领唱者起调后大家就会自然应和,浑厚有力的男声和清丽婉转的女声节奏自由、错落有致。
演唱中,令记者印象最深的要数侗族大歌里颇有名气的《蝉之歌》。人们会模仿夏蝉震动鼓膜而发出的连续“吱吱”声,以轻快舒放的合唱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的崇敬和夏耕的故事。
“非洲的很多民族歌曲中也有对蛙叫、蝉鸣等自然声音的模仿,叙事简单却很动人。”来自加纳的Akiti Stephen(斯蒂芬)忍不住坐进“男声部”中,戴上亮布帽,把右手搭在同伴的左肩,身体微摇着面向侗家姑娘们一起合唱情歌。“在我的家乡,大家也会围着火堆唱歌跳舞,即使没有伴奏旋律,歌声一响起浓郁的本地风情就来了。”
勾勒带温度的蜡染画
找到野生时髦感的表达
手持铜制蜡刀,蘸上蜂蜡液,在棉布上沿着画线一点点勾勒、填充,再蘸,再画……随着动作不断重复,一张别致的蜡染画已现雏形。随后,把棉布放进染缸和清水中来回浸泡数次,一染为蓝,再染为靛。历经沸水的脱蜡去垢和阳光下的慢慢脱水,一张印染着苗族人千百年智慧和与自然浪漫对话的白花蓝底蜡染画就大功告成了。
在丹寨县蜡染传承体验基地,采风团体验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苗族蜡染技艺。
“用蜂蜡把花纹点绘在布上,有蜡附着的部分在浸染时就不会染上颜色,除蜡后就会呈现出花纹。”蜡染老师简单介绍完制作技艺后,大家分别选定了喜欢的动植物图形,有的在棉布上覆盖镂空复写纸临摹,有的则依靠自己的想象勾勒图案。描画完毕后,每个人都手持小蜡刀,从一旁小蜡锅里蘸取80℃左右的熔蜡涂画在布上。
蜡染所使用的蜡刀很特别,结构像一支蘸水钢笔,不过笔尖是一片犁铧形的铜片,铜片中间留有缝隙用以储藏蜡汁。与握笔写字不同,涂蜡时需要蜡刀大幅度倾斜超过45度角,对于直线蜡刀需要随着手腕作纵向运动,而横向运动往往用来点缀小短横或绘制圆形图案。每次涂画时间约在10秒左右,以防笔中的蜡逐渐凝固。
“这真是刀尖上的艺术。稍不留神流下的蜡不是一大坨,就是细细一笔。”来自波兰的Magdalena(玛格达)选择了一朵向日葵作为画布主体。由于每一片花瓣都是不规则线条,因此需要特别细致地先用蜡刀均匀勾勒出轮廓,然后在花瓣中间填充入熔蜡。“如果不是坐下来静心体验,我根本想不到绘制这些复杂精妙的图案竟是这么不易。”
“我学会用银饰表爱意!”
波兰夫妇带来一场小浪漫
“我想把这朵花送给我的太太。虽然制作很复杂,但花非常漂亮,感谢这里的主人教会我用银饰表达爱意。”
在雷山县控拜苗寨的龙太阳手工银饰体验馆里,来自波兰的Artur Rega(雷加)体验了一把苗族银饰的锻制技艺,他“精雕细琢”打造了一朵银花,送给自己的太太玛格达,并为她戴在脖子上。“太浪漫了!”同行的伙伴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极具仪式感的一刻。
拥有600多年银饰文化的控拜苗寨是远近闻名的“银匠村”,最辉煌时村里的家家户户都会制作银饰,尤其擅长银饰锻造技艺,如今这项技艺也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体验馆主人龙太阳是控拜苗寨银饰锻造技艺的传承人。2004年开始,龙太阳在家乡陆续建造了小型的银饰陈列馆和手工体验间,开创新的旅游模式。与传统苗族银饰不同,他的作品更轻盈秀美,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也为当地苗族银饰走出大山带来了更多机遇。如今,每年有上万名游客和学生来此学习银饰制作。
环视馆里的陈设,不大的空间里摆放着各式光亮闪烁的作品,这些用银丝线一根根勾勒出来的银饰“诉说”着主人生活的点滴:看到在花丛中和谐相处的蜂蝶而做出的蜂蝶项链、向老婆表达爱意而制作的桃心形银制文胸……在一个玻璃橱窗里,龙太阳女儿照片前是一幅酷似眼睛的银饰挂件。“这是女儿玩手机,家人教训她时不小心在眼下划了一个伤口,这个作品就是提醒父母要控制脾气,改变教育方法。”
而在另外一侧的体验馆内,长条形操作台上挂满了铁剪、镊子等精致工具。大家先在白纸上画出自己想做的图案,再用镊子沿着轮廓折扭银丝勾勒出大致图形,随后经历焊接、捶打、镶嵌加固、洗涤等工序,一件精美的作品就出炉了。
“这次贵州之旅,既能学到有民族特色的蜡染、银饰,又可以体验到本地丰富的人文生活,太值得了。”俄罗斯诗人Podareva Anastasia(唐曦兰)是一位人文历史研究者,希望借此机会了解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艺术工艺等。
为此,她还特意写了一首诗——《黔东南之路》:
黔东南之路漫长
一步一步向四方
山谷平添寂静处
彼此对成和雍堂
民间有度人有度
更隐来客眼里装
每每木庄屋里住
留下一种情共方
贵州苗银是工匠
虽是朴素亦竟芳
我如是开拓之者
用银刻画出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