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小时·人文读本

文章导航

“中国这十年·浙江”发布会提到的这只鸟,现在生活得很好

“神话之鸟”的回归

刚刚孵化的中华凤头燕鸥雏鸟 范忠勇 摄
在人工招引场地与假鸟为邻的中华凤头燕鸥 范忠勇 摄

  “中国这十年·浙江”发布会提到的这只鸟,现在生活得很好

  “神话之鸟”的回归

  本报记者 章咪佳

  在8月30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浙江”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一种鸟类的名字,出现在浙江十年的奋进和变革成绩单上。

  它就是中华凤头燕鸥。

  过去十年中,这个世界濒危物种在浙江两地成功实现恢复性增长:从2010年全世界不足50只,到2022年在宁波象山韭山列岛和舟山定海五峙山列岛上栖息的种群数量,超过了150只。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海洋鸟类。它第一次为世人所知是在1861年11月,波兰籍博物学家海因里希·伯恩斯坦在印尼的哈马黑拉岛采集到了一只不知名的燕鸥。

  此后,全世界各地又零星采集到这一物种的标本。除了印尼之外,采集地还包括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但标本被采集最多的地点,是在中国,主要在山东和福建沿海。

  除了有限的标本之外,鸟类学家其实对这一物种所知甚少。由于它们出现在东南亚的时间多是冬季,在中国的时间为夏季,因此推测,它们是在东南亚沿海越冬,在中国尤其是山东沿海繁殖。但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后,中华凤头燕鸥一度被认为在全世界已经消失。

  2000年6月,台湾鸟类摄影家梁皆得在福建马祖列岛拍摄纪录片时,偶然重新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包括4对成鸟,以及各带着1只刚刚孵化的雏鸟。这一发现,立刻引起了国际鸟类学界的广泛关注。

  2004年8月,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团队又在浙江宁波韭山列岛(注:浙江自然博物馆于2018年更名为浙江自然博物院),发现了全球第二个繁殖群体:包括约20只成鸟,它们混群在近4000只大凤头燕鸥中——大凤头燕鸥跟中华凤头燕鸥长相非常相似,只有嘴尖不同:中华凤头燕鸥黄色的喙端带有一段黑色;在体形上,中华凤头燕鸥稍微小一些。

  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集群生活的海鸟。像它们的一些近亲一样,中华凤头燕鸥每年在中低纬度间做群体性迁徙并集群繁殖。据推测,因为如今这一物种的数量已少到无法形成有效的群体,因此它们总是混在大凤头燕鸥群中活动,共同抵御天敌,减少被捕食的风险。

  由于中华凤头燕鸥数量稀少,踪迹神秘,我国著名鸟类学家刘小如博士称之为“神话之鸟”。这一称呼在民间不胫而走,对于该鸟类的保护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科学家对中华凤头燕鸥的调查与监测报告中,出现最高频的词语是“不见踪影”“一无所获”“繁殖失败”。

  自2000年以来,大凤头燕鸥和中华凤头燕鸥一直在马祖列岛有持续的记录,但总是不停地变换繁殖的岛屿,而且历年的繁殖情况也很不稳定:中华凤头燕鸥的数量少时只记录到1只,多时达18只。有好几年,甚至出现了繁殖完全失败的情况。

  根据鸟类学家颜重威的建议,从2003年夏天开始,陈水华博士带领的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团队开启了长达四年,在浙江沿海寻找中华凤头燕鸥之旅。

  根据当时的统计,浙江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3061个。2003年夏天,团队从最北端的嵊泗列岛开始,完成了舟山群岛北部包括嵊泗列岛、崎岖列岛、火山列岛和衢山附近岛屿的调查,结果一无所获。

  2004年夏天,科学家又调查了舟山群岛南部的一些岛屿,仍然无所获。这年7月底,研究团队应邀到宁波韭山列岛进行资源调查,终于在一个无人小岛上,找到了大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4000只大凤头燕鸥中繁殖。很可惜,这个繁殖群随后被两场台风摧毁。

  2005和2006这两年夏天,科学家对浙江中南部沿海其余1760个岛屿彻底搜寻了一遍,仍无中华凤头燕鸥的踪影。

  2007年6月,中华凤头燕鸥又回到了韭山列岛繁殖。这次的统计数据是4对中华凤头燕鸥与1000对大凤头燕鸥。然而,一周后,非法分子黑夜登岛,将1000余枚燕鸥蛋一卷而空。2007年的燕鸥繁殖彻底失败。

  2008年6月,混合繁殖群出现在舟山定海的五峙山列岛。当年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个体数量仅有4只,大凤头燕鸥约为2000只。在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团队与保护区管理局严格的监测和保护下,2008年出生的2只幼鸟(中华凤头燕鸥每窝只下1个蛋)成功离岛,这也是中华凤头燕鸥在浙江的首次繁殖成功。

  此后,这个繁殖群在五峙山列岛逐渐稳定下来。中华凤头燕鸥繁殖个体的数量,也从2008年的4只,逐渐上升到了2013年的14只。

  此外,澎湖列岛自2006年起也记录到中华凤头燕鸥繁殖,最多时有3对中华凤头燕鸥混群在大凤头燕鸥中繁殖。

  据估测,在2013年之前,全球中华凤头燕鸥个体总数量仍少于50只,珍贵程度超过大熊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和国际鸟盟将中华凤头燕鸥列为保护的最高等级——极度濒危。

  自从2007年燕鸥繁殖群繁殖失败之后,浙江自然博物馆鸟类研究团队和保护区管理局,在象山当地沿海开展了大量保护宣传活动,力图根除非法捡拾海鸟蛋的陋习;2010年组织召开了首届“海鸟保护暨海洋保护区管理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海鸟研究专家和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共同献计献策,决定着手实施中华凤头燕鸥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项目。

  2013年春天,浙江自然博物馆、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等机构与韭山列岛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合作,在韭山列岛上安置了400多只以假乱真的大凤头燕鸥和中华凤头燕鸥模型,配合着环绕立体声发出的鸟鸣——首次在我国开展人工引导鸟类选择繁殖栖息地的试验。

  当年因为担心驻岛监测对燕鸥产生影响,所以采取了隔岛相望(科学家在另外一个岛上远程监测)的方式。奇迹发生在7月下旬,韭山列岛铁墩岛竟然成功吸引到了3000多只大凤头燕鸥和19只中华凤头燕鸥前来栖息,当年繁殖出600只大凤头燕鸥雏鸟和1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

  2014年9月,钱江晚报记者赴宁波韭山列岛,见证了科学家开展凤头燕鸥人工招引,以及驻岛贴身保护、监测其繁殖的全过程。

  这年夏天,铁墩岛上来了4000多只大凤头燕鸥,43只中华凤头燕鸥;一共成功孵化出了1000多只大凤头燕鸥雏鸟,13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

  从2015年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馆科研团队在韭山列岛和五峙山列岛,同时实施了燕鸥繁殖种群人工招引项目——当年,在韭山列岛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有52只、大凤头燕鸥2000只;在五峙山列岛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10只,大凤头燕鸥3000只——成功实现了分群,避免了“将所有的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018年,在两地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个体数量达到了77只,成功繁育雏鸟25只,从而也使全球总数量首次超过了100只。

  在浙江两地繁殖的个体数量占到全球繁殖个体总数的80%以上,成功繁育雏鸟数量更是占全球成功繁育雏鸟数量的90%以上,使浙江的象山和定海,成为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和繁育的最集中也是最重要的基地。

  2022年6月,在韭山列岛繁殖的中华凤头燕鸥的成鸟数量更是达到了93只,到6月7日已有雏鸟破壳32只,加上同期在五峙山列岛21巢的繁殖数量,在浙江两地的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数量就已经超过了150只。

  鸟类学家、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和保护团队前负责人陈水华说,中华凤头燕鸥从最初的不足50只,到超过150只,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回升,已经初步阻止了这一极度濒危物种滑向灭绝的深渊。

  “这个项目也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修复进行了探索。”浙江自然博物院研究馆员、中华凤头燕鸥研究和保护团队负责人范忠勇说,在对极度濒危物种进行恢复的同时,项目探索了对海洋鸟类进行有效保护的新途径,这样的技术可以运用到更多的海鸟保护和管理上。

  值得庆幸的是,2021年,中华凤头燕鸥从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已提升为国家一级。中华凤头燕鸥在浙江近十年的保护历程,凝聚了政府部门、科研机构、民间团体和社会人士等方方面面的力量和智慧,其保护故事也将真正成为极度濒危物种保护的“神话”。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5 “神话之鸟”的回归 2022-09-04 钱江晚报2022-09-0400011;钱江晚报2022-09-0400014;钱江晚报2022-09-0400015;钱江晚报2022-09-0400009;24741404 2 2022年09月0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