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委会,不要变味
本报评论员 陈江
近日,柳州某学校一个家长群被曝出要求家长凑钱给老师购买兰蔻礼盒,其中一名家长表示不参加,随后被逼退群。
9月6日,广西柳州市教育局发布公开信,呼吁全市家长主动抵制请客送礼歪风,拒绝变相行贿违规行为,让家委会真正成为家校沟通的桥梁,协同育人的纽带。
教师节将至,不少家长和学生想对老师表达感恩之情,这本来无可厚非。但非要把感恩跟金钱捆绑在一起,这就变味了。如果再强迫所有家长都参与,这家委会的手未免伸得太长,还真是站错了位置。
这不是家委会第一次陷入争议。近年来,媒体报道的校园丑闻中,神奇的家委会曝光率相当高。本来家委会建立的目的,是在家长和老师之间搭建起有效沟通的桥梁:一边辅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另一边监督学校和老师的工作。但在现实中,一些家委会的境况十分尴尬,要么沦为摆设,要么异化为校园不正之风的幕后推手。
鼓动家长凑钱购买教师节礼物,这当然不会是某个家委会的心血来潮之举,多半是一种操作惯例。从报道看,被迫退群的家长,去年就曾反对购买300多元的水杯送老师。这种刺头,在家委会话事人的眼里,恐怕早就想将其“除之而后快”的。
类似广西柳州这种由少数学生家长把持的家委会,俨然已是校园后援会。小团体内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带节奏,也有人负责收钱采买。老师发言,带头鼓掌;逢年过节,集资送礼;遇异议者,动辄逼人就范。少数人慷其他家长之慨,行自己送礼之实。个别老师也投桃报李,优先照顾家委会成员的孩子……凡此种种,将师生间教与学的精神供养关系,通过礼物输送,变成了赤裸裸的物质利益关系。
师生之间的感情,本是纯真、圣洁的。学生如何向老师表达感谢,那是学生的自由。而家委会越俎代庖,代表学生以物表意,无形中让老师违反规定,置教师于不义。也在尊师重教的价值导向上,使师生关系走向物化,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人格和精神的成长。
当然,也必须看到,后援会式家委会的存在,主要是被少数人带偏了节奏。明星的后援会都要求解散了,后援会式家委会何去何从?当下情形就像一面镜子,让人遗憾也令人反思:一个真正的家委会,应该是独立于学校之外的第三方,而不是学校行政力量的延伸。唯此,才能让家委会回归初心和本位,重拾众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