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小时·人物

钱报记者对话给第一巨树量身高的“攀树师”刘团玺

在树上打盹、自拍
爬上中国第一高树,他用了2天

云南黄果冷杉等身照,由“野性中国”工作室团队摄影以及合成
刘团玺在巨树顶部

  83.4米!中国已知第一高!

  10月9日,中国巨树科考队发布了目前云南黄果冷杉的准确高度数据,这棵巨树胸径达207厘米,树龄在380岁上下,还处在青壮年阶段。这棵树不仅高度刷新了历史,同时也是中国第一次对80米高以上的巨树进行攀测、摄影和种质资源采集的综合科考。

  本次科考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采用了国际测量巨树的攀树直接测量法。本报记者采访了“攀树师”团队中的刘团玺。他说,从装备完整套的攀树绳索,到身着红衣停留在巨树的顶端,一共用了两天左右,过程有惊无险。

  在国内甚至国际范围内,“攀树师”是极为小众的职业。作为国内较早的攀树师,这棵巨树已经是刘团玺第五次实地攀登,他说,目前的科技还没有到可以不用爬树就能精准研究树的程度,认识自然,首先要零距离接触自然。

  “大树是有生命的”

  攀爬巨树,在国际上有很多相对成熟的经验——利用绳索,原理和攀岩类似。

  刘团玺是职业的攀岩教练,因酷爱户外运动和专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影师奚志农结识,从而开启了自己的攀树探索。

  用弹弓机把一种很细的豆绳投射到30多米的位置,再挂上主绳,3个专业的攀树师一起把自己挂在绳子上测试。确认安全之后,其中一人沿着主绳抵达30多米的高度。通过抛绳,每次上升3到4米,两个小时之后,他们到了60米高度,再两个小时,他们挂到了80米左右的位置——再往上,树干的直径就只有15厘米到20厘米了,跟一个成年人的小腿差不多粗,不适宜继续向上了。

  越是往高走,刘团玺心中的紧张也在增加,到了树顶的最后一个安全点,刘团玺能感受到树的微微晃动,那一瞬间,刘团玺本能地有些害怕,又对这棵树增添了几分敬畏。抱着树干,他似乎能感受到这棵巨树蓬勃的生命力,慢慢适应之后,刘团玺开始远眺。眼前的一切像宫崎骏的动画——远处的大峡谷,目光所及的兰花和绿植,还有忽远忽近的鸟叫,美得有些不真实。

  刘团玺在树顶打了个盹,还自拍了两张。这棵巨树在喜马拉雅的针阔混交林里,这里海拔2200米左右,温度不高也不低,树顶的风也不大,他就这样在树顶停留了两个小时左右。

  “这是一次还算舒适的攀树之旅。”刘团玺说,他曾在高黎贡山攀树,那里潮湿,虫子也多,从树上下来,他从身上拽下来28条蚂蟥。

  “巨树是地球的宝藏”

  第一棵树的测量结果一出来,刘团玺看到了不少网友的赞叹,同时也有质疑之声:“一定要人爬树才能测高吗?”

  刘团玺解释,在全球的巨树科考领域里,都需要进行零距离接触才能采集到更多的自然界样本,例如活性种粒等,这些样本对研究自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巨树,更像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数种植被依附它而生,在这棵冷杉上,三叶地锦、毡毛石韦、尼泊尔常春藤、西藏剑蕨、狭叶崖爬藤等等植被一一被记录和采集。据央视报道,这棵树共发现50余种高等植物,包括攀缘植物、附生植物、寄生植物等多种类类型。而这些,正是科研人员亲自接触巨树才能发现的成果。

  “人类对树的认识还是太少了。”刘团玺说,树远比我们肉眼可及更加复杂,只有用这种视角去探索树、感受树,才能更好地保护树。

  能发现巨树,代表着原始森林被相对完整地保留,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刘团玺认为,原始森林是所有生物最后的庇护所,有了巨树在,自然界的万物才会肆意自由地生长。在往这片原始森林进发的一路上,刘团玺脚下很少露出泥土,都是绿油油的植被和花朵,像童话里的森林,刘团玺甚至不忍心踩上去,感叹原始森林的奇妙魅力。

  当然,来自原始森林的危险也同样存在,刘团玺还记得自己在地面听到“轰隆”一声巨响,一根3米多长、直径约30厘米的枯树干从天而降,落在距离刘团玺1米左右的地方,散落的枯碎枝蹦到他的脚下。

  刘团玺以为是树上其他队员踩下来的枯枝,立刻在对讲机里确认队友的安全。后来他才发现,巨树旁有棵枯死的曼青冈,因附生植物太多,团队误以为它还活着。而落在他脚下的粗树枝,粗略估计有100公斤重!

  “攀树师是小众职业”

  今年5月,国家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库辰山中心工程师钟鑫和团队在用无人机观测树群时,发现了这棵云南黄果冷杉巨树。

  在无人机镜头里,约70米处生出树果,有10厘米的小芽。这意味着,这棵巨树仍在茁壮生长。科学工作者们预计它还会长高1~8米。它仍在壮年,很健康。

  虽然我国在攀树这项技术上仍处于启蒙阶段,但在国际上,已经处在了第一梯队。“像马来西亚等的攀树技术,都是请英国教练指导的。”刘团玺的绳索设置和配套,完全由自己的实践和探索获得,能够做到最终落地时不会在树上留下任何东西。

  不仅仅是攀树,大部分的户外运动与科研的结合非常密切。刘团玺说,酷爱户外运动的他,曾划着皮划艇给中科院的科学家在“绿孔雀”项目的研究过程中保驾护航,而这一次,自己也圆满完成了攀爬巨树的护航任务。

  在写测量报告的时候,刘团玺形容如同写毕业论文,“特别认真”。他对所有细节都进行了标注,他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在华为等多个公司工作过,时隔多年又重拾自己学的测量知识,满是自豪。

  距离那次攀树已过去两个多月,但他仍忘不了在树上那种和自然相互连接的奇妙感觉。他计划着去墨脱等地寻找下一棵巨树。


钱江晚报 小时·人物 a0007 在树上打盹、自拍
爬上中国第一高树,他用了2天
2022-10-12 24913039 2 2022年10月1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