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十年,蓬勃生长
本报记者 史春波
视觉中国 供图 |
这几天,打开朋友圈,打开电视,被一部浙产电视剧《我们这十年》刷屏,11个单元的普通故事,想讲述14亿中国人的共情,虽平凡微小,却打动芸芸众生。
同样,今天,我们推出的这组特别报道,也是以普通人的视角,讲述这十年来发生在浙江大地上的变迁和故事,见证这个伟大时代里的沧海一粟。
他们中有钱江源头的开化护林员,从伐木为生到做科研保护,他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有城市里享受智慧养老的92岁老人,她说自己安全得像是住在保险箱里;有在四季青打拼了18年的店主,疫情之下,果断转型,直播带货做得风生水起;有四十年如一日坚守的工匠,他用毕生心血烧制南宋官窑瓷器……
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可以看到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和家庭,十年如一日地拼搏、奋斗、坚守;可以看到他们所处的土地、城市和生活,十年日新月异的变化。
看似他们和我们无关,其实他们就是我们。
浙江十年的万千气象,像是一幅缓缓展开的千里江山图,无限风光,无限精妙,我们撷取了“生长力、数字赋、宋之韵、江南绿”这样四组画面。
生长力,蓬勃向上的生长,是政府和每一个人的努力;数字赋,互联网的技术,不断改善每个人的生活,效率、便捷、贴心,涵盖养老、就医、政务服务等方面;宋之韵,宋代的余韵千年风华,浙江大地的文化因子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江南绿,青山绿水的江南,打动了多少南来北往的游人,留下了多少魂牵梦绕的乡愁。
走进这幅画卷,走进别样的浙里十年。
今年春天,杭州四季青市场遭遇疫情停摆,如今秋冬来临,他们的生意和人气有回归吗?店主胡庆美告诉了我们答案: 国庆长假一周,店里销量比去年同期多了一万多件。她是怎么做到的?
2004年,20岁的胡庆美跟随朋友走出云南的大山,来到杭州,做过饭店服务员。后来到了四季青打拼。疫情之后,她积极转型,又加入直播大军,一晚上只睡三小时,半个月瘦了20斤。
另一家夫妻店的十年是这样的:一名80后台州姑娘,十年前来杭州打拼,在东站附近开了一家便利店。十年间,经历了电商的强势冲击,她也选择顺应变化,上线外卖,夫妻齐心,现在月销售量过万单。
这是普通小店的生长力,也是无数人的生长力。它的背后,是努力,是活力。
你漫步在浙江的大街小巷,即使深夜,也可能看到年轻的面孔,对着手机做直播卖货,这就是努力。
浙江为何有旺盛的生长力,源于浙江人精神基因的传承;这十年的发展,再次证明:只有努力向上,才能蓬勃生长,活力无限。人生的改变如此,城市亦然。
放眼杭州,在滨江,在萧山,在临平,在钱塘,在富阳,新城迭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区块破土生长,活力迸发。
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一个诊室里,44岁的陶先生意外又兴奋。“我在其他医院做的检查,没想到在这里,医生也能在电脑上看到,真是省钱又省事。”
这是已经在浙江全省推行的检查检验数据互通互认平台——浙医互认:依托这个数据共享平台,不同区域、不同医院之间的“数据围墙”被打破,患者不需“多头检查”、“重复检查”。
看病、配药,不再需要带社保卡;取报告、开发票,手机一键搞定;挂号、支付、取药,不用排长队……这样的场景已屡见不鲜,“智慧医疗”新模式已经改变浙江人的生活。
这十年的浙江,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数字红利,互联网带来的无限可能,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就医,比如养老。
杭州北山街道友谊社区的吴育先奶奶没有想到,自己92岁了还能跟上年轻人的步伐,体验另一种居家智慧养老生活:她不用担心踩到乱拉的电线、不用害怕洗澡时突然摔跤、不会因为没有智能手机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孤岛。
浙江数字化改革为何走在全国前列,源于浙江不竭的创新动力。近年来,浙江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新机遇,坚持不懈把数字经济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大力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治理数字化,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和硬核支撑。
800多年前,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集宋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近千年来,宋韵文化不断滋养这座城市。
什么是“宋韵文化”?它代表着一个时代,是华夏文明的一座高峰。
宋时的杭州,先后设立修内司、郊坛下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亦称“内窑”,即南宋官窑。这是我国古代五大名窑之一,代表了宋代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在浙江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 “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作为打造新时代文化艺术标识的重要一招,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这两年,浙江省一直在大力推广宋韵文化。从事南宋官窑青瓷的研究与制作近40年的金国荣,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研究宋代文化以及传统技艺。
同样是在省第十五次党代会报告中,“诗画江南、活力浙江”这一省域品牌主题词正式官宣。
浙江的诗画与活力,“杭州小黑”知道。这名从业24年的导游,也是短视频平台上拥有千万粉丝的博主。他正在向越来越多的人讲述,千年宋韵的故事,活力浙江的故事,讲述这片土地上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与传承千年的浪漫诗情。
诗画浙江为何有如此大的魅力,源于浙江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滋养了这片土地根深叶茂,繁荣昌盛。
江南动人处,还是那抹绿。行走在浙江大地,行走在现实版的千里江山图里,绿色扑面而来。绿色不仅是一种色彩,是一种生态,更是一种发展理念。
在钱江源头开化县,53岁的汪树龙实现了两次身份的转变。
汪树龙生活在山里,从小劈柴砍树,那时,村民无地可种,便靠伐木为生。村民们赚着最辛苦的钱,却承受着频繁破坏生态带来的困扰。
转变发生在2001年,开化古田山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过了几年,伐木工汪树龙成了护林员。
2015年,汪树龙在古田山安装了第一台红外线相机,此后,做起了科研工作。
一条铁路的建设,沿途涉及到太多的环境水土,杭温高铁是怎么样做好保护,一名工程师也带来了他的亲历。
两个小故事,折射的是浙江的生态环境保护。浙江人是把这方山水这抹绿,当作眼睛一样爱护。
浙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为何能相得益彰,引人瞩目,源于浙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展开了高水平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发展图景。
绿色,已经成为浙江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十年,大道先行的十年;十年,沧桑巨变的十年。铭记这3650天里发生在浙江大地的每一次蓬勃生长,每一次改革创新,每一次突围裂变,深怀着勇气和信心,从容有力,再一次出发,迈向新的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