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5版:小时·二十大特别报道

文章导航

从大展到大片,从演出到阅读
影迷书迷剧迷纷纷感慨“长三角没有距离”

“包邮区”文化为何这样亲

《只此青绿》宣传剧照
宋韵大展
海报

  “长三角‘包邮区’亲如一家”,在二十大新闻中心举办的第二场集体采访活动上,这句颇接地气的话出圈了,它也许是对长三角三省一市关系最形象的形容。

  半个多月前,爆火舞剧《只此青绿》刚在杭州运河大剧院演完第二轮。这剧有一个典型的“包邮区”巡演特质:几乎每一轮演出,都会在长三角打一圈,把档期排满,延续一票难求的纪录。

  也许还有很多人记得,去年那场由浙江省博物馆与南京博物院携手打造的跨年大展“宋韵——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在南京举办,来自全国40家考古文博机构的148件(组)精品收藏中,至少有2/3的展品来自长三角的各家文博机构。

  而未来也越来越清晰,更多的电影节、音乐节、戏剧节等,都会把长三角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运营,日渐繁荣的“包邮区”文化圈,正在造福更多群众。同为江南文化覆盖,都在长江文明的起源地,经济生活活跃度高,主要城市之间基本形成了“一小时交通圈”……这些因素加持下,长三角地区的文化生活,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紧密相连。

  影迷、书迷、剧迷

  “长三角没有距离”

  周五一下班就直奔高铁站,7点半前赶到上海看一场演出,住一晚;周六去苏州看一部舞剧,周日回到杭州再看一部,双休日一点不浪费;白天休息够了,再找个中意的展览逛逛……不把“长三角距离”当距离的,肯定不只是杭州女孩杨阳一人。

  杭州运河大剧院的运营总监蒋菡,每天都要刷很多遍微信群“江浙沪舞剧交流”,群里有330多个人,都是因演出结缘。打头的三个字,点出了这个群的标签——凡是演到长三角的好舞剧,他们都会去连场追看。

  昨天下午,杭州图书馆。小颜拿着两本书,熟练地走到一楼自助借还机前,掏出社保卡,在屏幕上快速点了几下后,借阅完成。

  小颜是安徽淮南人,来杭5年,凭借一张社保卡,不管是在工作地,还是回老家,都随时可以借书还书。

  “通过技术升级,我们实现了社保卡一卡通。来自长三角的朋友,凭社保卡就能在杭州区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操作。工作、探亲、旅游之余,随时享受异地阅读资源。”杭州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小李说,“一卡通”对于所有入馆、办证、借阅服务以及文化体验,全部“同城待遇”。

  去年6月,上海国际电影节“一带一路”电影周,选了六部优质的艺术电影在杭州、南京、合肥、苏州、宁波五座城市展映。这也是上影节首次于电影节期间,在上海以外城市举办影展。

  影迷张晓文就在百美汇影城,一口气刷了6部片子:“对我们爱看文艺片的人来说,太满足了。”

  深挖“包邮区”

  千年积淀的文化相亲

  2021年11月底,一场关联苏州、上海、杭州三地的突发疫情,让一条寻宋路线意外“出圈”——3位从上海出发的姑娘特意赶去苏州吴文化博物馆,听了一场浙江大学教授做的“宋元建筑”讲座,随后又按图索骥打卡了那些“藏”在深巷的冷门景点。

  网友对这件事的评论展现了充分的包容。很快,钱江晚报携手新民晚报、扬子晚报和姑苏晚报,启动“待无恙,多来往——长三角四大晚报联手邀你寻宋江南”特别策划,推出了多条贯穿长三角的宋韵打卡路线。而一场由浙博与南博携手打造的跨年大展“宋韵——士大夫的精神世界”,也成为这组策划的主题之一。

  包容、呼应、重磅大展的背后,是共同的文化基因。延续千年的宋韵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与精神风貌,建立起一种难得的人情链接。

  去年7月,长三角戏曲电影放映联盟成立。当月,浙江省电影放映协会就甄选五部近十年优质戏曲电影展映,涵盖京剧、越剧、昆剧和粤剧四个剧种,在杭州和宁波两地同步联映。

  今年第二届戏曲电影展正在酝酿中,据浙江省电影放映协会透露,展映影片都很不错。

  “长三角有着悠久的戏曲文化,越剧、昆剧、黄梅戏,以及各种地方戏,唱念做打,大家基本上都能看懂。但因发行困难,很多戏曲电影没办法与观众见面。戏曲电影放映联盟的成立,可以说在创作者和影迷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浙江省电影放映协会副秘书长王晶表示。

  亲缘深厚的文化积淀,相似的审美趣味和消费习惯,是长三角各种文化联盟成立的基础,也是支撑文娱活动在长三角有机“内循环”的重要因素。

  作为资深演出人,蒋菡记得最清楚。大概从2017年开始,很多热门剧目的巡演,“上海-杭州-苏州”“上海-南京-杭州”已经渐渐成了标配路线,这两年安徽也加入进来——上海属于演出市场的标杆,通常会先演,影响力扩散开之后,立马接上杭州或者苏州、南京、合肥,走一个“长三角的圈”。

  一体化加速下

  是亲如一家的高效与有序

  这样的长三角一体化交流与融合,在文博领域颇有渊源。

  浙江省博物馆馆长陈水华谈到,“一体化”的基础,是要有共同点,有共同的诉求;同时,共同体中的彼此是差异化发展的,这样才能形成互补,“一体化并不仅仅是同质体量的放大。”

  以长三角地区的三家博物馆为例,同样位于江南文化覆盖地区,上海博物馆在古代书画、青铜器领域领先,南京博物院馆藏的综合性更强,浙江省博物馆在史前文物、瓷器、明清书画等领域见长。这几年,三地博物馆搞“江南”主题的大展,必然会彼此借调馆藏精品。同时,大家会以共同感兴趣的议题,不间断地做联合展览、学术研讨。

  “包邮区”的图书馆也在频繁交流,在数字技术的赋能下,快速推动一体化服务。

  比如,2020年5月,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和安徽省图书馆成立“长三角公共图书馆智库服务联盟”;2021年5月,4家图书馆发出“城市阅读一卡通”倡议书;今年5月,长三角地区智慧图书馆与高质量发展论坛举行……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4年里,让小颜倍感“零距离”的“一卡通”借书,只是浙江省图书馆系统众多服务中的一种。

  “浙江不愧是数字大省,浙图太强了。”

  “听我说谢谢你因为有你温暖了四季。可以坚持到我毕业吗?@浙江图书馆”

  在网上随手一搜,可以看到很多类似的“点赞”。作为数字大省,浙江图书馆在数据平台上已开放30个图书期刊数据库、158个自建数据库,服务于全省乃至长三角地区的读者,甚至全国各地都有人在使用。

  未来,浙江公共图书馆将在系统集成、业务协同、科技赋能、数据共享等方面,与长三角地区图书馆一起,加深一体化,“同城待遇”程度更高。

  而从图书馆系统看长三角一体化,只是管中窥豹。其实,在经济、医疗、文旅等方方面面,一体化有不同的成果和风景。浙江数字化改革的成果,正成为浙江融入长三角的优势。


钱江晚报 小时·二十大特别报道 a0005 “包邮区”文化为何这样亲 2022-10-20 24943320 2 2022年10月20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