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小时·人文读本

从青春版《牡丹亭》的导演,到官方认证的“好老师”

汪世瑜:
每十年做一件事

  从青春版《牡丹亭》的导演,到官方认证的“好老师”

  汪世瑜:

  每十年做一件事

  拨通电话时,我自我介绍道:“汪老师您好,我是您的本家。”

  汪老师加上我的微信后,回了一条语音:“你好,本家。”

  彼时,汪老正在苏州昆剧院带演员排练,我说,那我去苏州找你。那天一大早,我就接到汪老的电话,问我几点到,哪个站,让学生去接我。

  热情,细致,周到,让我顿时放松下来。

  抵达苏州昆剧院时,已经快下午1点了。汪老师还在等我一起吃饭——一份清蒸白鱼,一盘醉虾,一碟炒花生米,一份时令的螃蟹,再加两个素菜。

  三个人吃,很丰盛。

  汪世瑜今年82岁了,健步如飞,声音洪亮。他走路的步速,我一个90后追不上。

  他却说自己并不养生,若说生活习惯,倒是有几样雷打不动的。比如,早上一般吃面,中午和晚饭,菜单中必须要有鱼、虾和花生米,还要喝上几杯黄酒。

  “我一般每顿喝七两,到了这个量,我的嗓子就知道了,灌也灌不下去了。”

  此外,饭桌上要放一瓶醋,蘸菜吃,他是醋的重度爱好者。再有就是,晚饭不吃主食,只吃菜。

  至于就寝时间,就看什么时候忙完。无事的时候,晚上8点他也能睡着,有事的时候,忙到深夜也能坚持,但从来不失眠。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秘诀,我觉得就是我心态好。”这几年,汪世瑜经常来苏州工作,每天早上,他都要去附近一家名为“美味斋”的面店,点一碗爆鳝面,加一份鲜姜丝。

  面店距离昆剧院有1公里多,每次都是一位相熟的人力车师傅来拉他,等他吃完,再将他拉回剧院去。

  “一到苏州我就给他打电话,他们兄弟两个,谁有空谁就来接我。这些年,他没有开过口,车费给多少收多少,我从最开始的5块钱,一点点涨,现在每次给他40块钱。”

  烟火气息,藏在那一碗百吃不厌的姜丝爆鳝面中。人情冷暖,就在这十年间一点点涨起来的车费里。

  “1、2、3、4,这样两个角度一起来。戏就是一点点小的细节组成起来的,要注重心理节奏和外部节奏的平衡,如果没有节奏的把控,就会显得很平了。”

  吃完饭,汪世瑜带着苏昆的青年演员们排《硬拷》,出自青春版《牡丹亭》。

  “我这次来,就是带着大家把这一段再整一整。”汪世瑜说。

  他从浙昆退休,已经20多年了。

  那一个十年,他全心全意扑在青春版《牡丹亭》的排演上。2004年,汪世瑜受白先勇邀请,担任青春版《牡丹亭》的导演。而汪世瑜“巾生魁首”的美誉,也是白先勇最早喊出声响的。

  除青春版外,汪世瑜还排演出了厅堂版、越剧版、园林版、校园版、中英版、梦幻版、普及版等十个版本。

  从当年的昆曲演员到如今的昆曲导演,汪世瑜在退休后带着“柳梦梅”这个角色,去到了世界各地。青春版《牡丹亭》则带着昆曲的种子,在天南海北的年轻人中生了根。

  最近这十年,汪世瑜的时间都花在了教学上。

  汪世瑜定期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和嵊州越剧艺术学校上课,和学生们探讨昆曲。

  他还经常被高校邀请去做讲座,比如北大,几乎每年都去。

  此外,他一直在收徒弟,并不局限于昆曲,像来自婺剧的楼胜、瓯剧的方汝将、越剧的徐铭、绍剧的周泽泽、甬剧的贺磊,还有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主演俞玖林等,皆为“汪门弟子”。汪世瑜用昆曲的滋养,为各个地方戏默默贡献着力量。

  “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年轻一代懂昆曲,不管什么身份职业,都可以走近昆曲,为我们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

  空闲时间里,他出了几本书,有一本叫《昆曲声韵八操》,讲的是实体表演,另外一本是围绕他自己的书,目前也已经大体筹备完毕。

  “我一直跟我的学生们说,你可以学一个老师,但你不能完全像哪个老师,因为你即便拼命模仿,最多也只能学到老师的七成。”

  “要把老师教的东西,融入到自己的表演中,不断丰富自己。另外,我觉得老师的思想也要开化,不要觉得其他老师都不能碰自己的学生,我就跟我的学生说,任何人教你,你都可以去学。”

  多年来,汪世瑜一直坚持“不能做只有专业知识的演员,要做有学问、学者型的艺术家”。

  “能演出来,不代表你能讲出来。到了我这个年纪,没有太多机会表演了,那么把我所掌握的教给青年人,就是很有意义的。”

  “汪老师排戏的时候很专注,特别注意从情感出发。”这是苏昆青年演员王鑫心目中的汪老师。

  汪世瑜吃饭有一个单独的房间和小桌,摆上他喜欢的几个菜。吃着吃着,不时有学生捧着碗进来,坐下陪老师吃几口。

  既有敬,也有爱,这是学生们对汪世瑜的情感。

  2020年,汪世瑜获得了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授予的“百名优秀戏曲专业专兼职教师”称号。继“好演员”之外,他再次成为官方认证的“好老师”。

  “拿到这个奖,我是真的高兴。”他说。

  虽然退休20年了,但汪世瑜依旧四处奔波。定居杭州的他,每年只有两个月时间呆在杭州。

  偶尔在杭州休息的时候,他喜欢和亲友打打麻将。另一个爱好就是看书。

  “我看书看得很杂,每到一个地方我就买书,家里也堆满书。最喜欢的,还是《红楼梦》吧,这是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

  采访最后一天,我跟着汪世瑜来到昆山巴城。这天下午,一场名家清唱会在这里上演。汪世瑜作为表演嘉宾,和蔡正仁、计镇华、梁谷音、岳美缇等昆曲艺术家一起登台演出。

  我坐在观众席里,看着82岁的汪世瑜快步登上舞台,一开嗓,一字一句清脆婉转,曲调悠扬。

  只见他,初心不改,少年依旧。

  本报记者 汪佳佳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3 汪世瑜:
每十年做一件事
2022-10-30 钱江晚报2022-10-3000014;钱江晚报2022-10-3000017;钱江晚报2022-10-3000020 2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