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人文读本

全山石:
梦想依旧不老

  全山石:

  梦想依旧不老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走进全山石艺术中心,大步流星,神采奕奕。在我的印象中,全老总是这样一副向前进的姿态,步履不停。

  第一次见到全老是在2021年年底,跑艺术线不久的我去报道全山石艺术中心新馆开馆,看到他带着朋友们参观,精神矍铄。此后,几乎每场展览,我都能在开幕现场看到他,他穿梭在展厅中间,不知疲倦。

  和10年前相比,这位“梦想不老”的艺术家依然活力不减。

  聊天时,全老反复谈起:“退休以后,我总觉得应该发挥余热。”这或许可以为他的一腔活力作注解。这位九旬老者满面笑容,侃侃而谈,将这份青春活力传递给95后的我。

  回望过去10年,全山石首先想到,这是艺术中心的10年。

  2014年9月21日,全山石艺术中心建成开馆,这是全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长期、系统展览西方油画的展馆。

  当时一位企业家找到全山石,言明他手上有一个地块,希望可以为全老建一座个人名义的美术馆。全山石拒绝了,“建艺术中心比较好,可以培养年轻人,可以为大家服务。”

  那做一个什么样的艺术中心呢?

  全山石想到,学油画一定要看原作,在国内有很大的困难。那就建一个研究油画、普及油画的学术机构、美育基地。

  “我希望能做个桥梁,把我在国外学的东西告诉年轻人,把我看到的优秀艺术品,介绍到中国来。”

  那么原作从何而来?

  “跑”来。全山石奔走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之间,到法国、到意大利,到卢浮宫、到罗丹博物馆去谈判,他负责沟通渠道、挑选精品,最终由企业家出钱,购置回国。

  这是全老坚持的一条原则:“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他要求这些藏品,无论归属于谁,都必须在艺术中心展示,让公众免费观看。

  全山石艺术中心的老馆中,有五分之三的展厅是常设展,其余展厅作临展之用。延期到本月底闭幕的“语言的探索——马玉如、高友林油画作品展”,就展示了两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是如何把中国水墨、民族情怀融入到油画当中的。

  许多青少年的美育课程也在展厅中开展,学生们得以面对真迹,实地临摹。

  随着时间的推进,全山石发现老馆的局限性显露了出来。一方面,学术性、专业性较强,观众会觉得展览“高不可攀”;另一方面,服务功能不全面,比如有些人看到中午,由于展馆没有餐饮区就不得不回家去。

  多重考虑之下,全山石艺术中心新馆投入建设,并在2021年12月20日正式开馆。新馆作为老馆的补充,设置了餐饮服务区,不设固定陈列,专设临时展览,主题宽泛不设限,内容更加大众化、年轻化。

  两馆相辅相成,全老十分满意如今的格局。

  2015年前后,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来拜访全山石,他表达了一种担忧——美院的年轻人有点接不上班,并提出了一个请求——希望全老能够帮助培养年轻的老师。

  2015年夏天,全山石组织的第一期油画高级创研班开班了。面向全国招生,以美院的年轻教师为主。课程和师资都可以说是“天花板”级别。

  两年的高研班下来,学员们大受裨益。如今,许多当时的学员已成为中流砥柱:封治国现在是国美油画系的主任,邬大勇是绘画学院的副院长,还有来源、尹骅等油画名家。

  去年夏天,全山石又开办了第二期创研班,选了26位年轻画家。92岁的全老依然亲力亲为,由于疫情原因不能出境,就带着学员去新疆体验生活,回到他本人的灵感之地,继续着新一代油画人才的培养事业。

  每周二周五,在全山石艺术中心都能找到他。全老给出的理由是,周二是一周开馆日,他要监督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周五是工作日的结束、休息日的开端,他也要确保展馆工作顺利进行。

  那么周末呢?

  “我一定在工作室里,我没休息天。”作起画来,他一天可以画四五个小时。而这个时间还是受到了限制的结果——“他们不允许我画太久。”语气中夹着些不服气。

  “不累我就一直画下去,画画对我来讲很愉快,一画画我什么都忘了。”

  我赞叹他旺盛的精力,全老说:“年纪大了,人家说要静养,我就主张要‘动养’。眼动、手动、脚动、脑动。”

  全老还总结了“养生八字”:听其自然,适可而止。

  他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作息,早睡早起,每天坚持泡澡。前几年,他还会去游泳。

  “年纪大了,他们不让我游。”又不服气。

  本报记者 刘玉涵


钱江晚报 人文读本 a0002 全山石:
梦想依旧不老
2022-10-30 钱江晚报2022-10-3000018;钱江晚报2022-10-3000020;钱江晚报2022-10-3000024 2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