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3版:小时·人文读本

鱼玄机的诗集,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一起亮相

宋刻本的“翘楚”如何纸寿千年

《唐女郎鱼玄机诗》
《资治通鉴纲目》(庐陵本)
《唐女郎鱼玄机诗》内页

  鱼玄机的诗集,朱熹的《资治通鉴纲目》,一起亮相

  宋刻本的“翘楚”如何纸寿千年

  “精皮玉版白如云,纸寿千年举世珍。”这是苏东坡的名句,“纸寿千年”是中国文化史的幸运,也是中国科技史的光辉。

  作为“百代标程”专题展的一部分,“刻古传今”展出了浙大图书馆藏金石拓本、宋元珍本以及止观书局、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两宋浙刻丛刊”。

  宋刻本的珍贵不用详说,今天我们重点讲讲《唐女郎鱼玄机诗》(两宋浙刻丛刊)和《资治通鉴纲目》(庐陵本),两个宋刻本“翘楚”的故事。

  330平方米的展厅中,《唐女郎鱼玄机诗》占据了显眼位置。

  鱼玄机是唐代女诗人,她与汉代的班昭,唐代的上官婉儿、薛涛,宋代的李清照等才女,常常并列出现。

  当时文人墨客“追星”的很多,温庭筠与她唱和来往最多。鱼玄机后来嫁给了李亿,《寄李亿员外》中那句“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很多人抄情书可能都用过。

  但今天要提的这个男人,是距离她300多年后的一个商人,陈起。

  北宋时,国内出现三大刻书中心: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北宋晚期的学者叶梦得说过,开封府的刻书水平不断提高,但是仍比不上杭州,因为纸不够好;四川、福建则输在书版的木质不够坚硬。

  到了南宋,杭州的刻书工艺“更上一层楼”。不仅官方机构,民间商业机构的水平也惊艳天下。陈起就是当时的书商。

  陈起开的书铺,大概在今天众安桥南的御街上。陈家致力于刻书,因为雕刻精湛、字体俊丽、工料上乘,他家的“书棚本”名扬天下。陈起刊刻的大多是唐宋时的诗集、话本。

  陈家出品的这本《唐女郎鱼玄机诗》,现藏于国家图书馆,书上有历代收藏家的印章、序跋。书传到清代第一藏书家黄丕烈手中时,经历了无数人的摩挲,边缘已有所磨损,于是黄丕烈以“金镶玉”的形式重新装帧。

  所谓“金镶玉”,就是将书拆散,在每一页后衬上新纸,原书页发黄,底下的新纸颜色偏白,宛如金玉,由此得名。

  黄丕烈请了很多人来欣赏、题跋这本书,还找人为鱼玄机画了一张肖像,附在书前,这使得书的价值更加翻倍。

  上世纪初,《唐女郎鱼玄机诗》被袁克文收藏,他多次将书抵押出去,临时救急。

  这本《唐女郎鱼玄机诗》在版本学史上堪称传奇,它能被更多人近距离观赏,则是因为当下正在出版中的“两宋浙刻丛刊”。

  2019年冬天,南山书屋,从北京来的许石如遇到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许石如创建了止观书局,着眼于人文艺术、金石碑版、古籍版本等偏小众的书籍。

  出于对古籍的热爱,两人开始谋划一件大事——让浙刻本“回家”。浙江古籍出版社的社长王旭斌也被他们拉“入伙”。

  在古籍刻本中,宋刻本堪称“老大哥”,前面说了,杭州是宋代三大刻书中心之首,所以杭州及周边地区的“浙刻本”,又是宋刻本中最好的。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两宋浙刻丛刊”项目应运而生——他们准备投资5000万元,用10年时间,出版十辑共计38种408册,呈献给读者。

  第一辑共刊行8种,分别是《唐女郎鱼玄机诗》《周贺诗集》《朱庆馀诗集》《李丞相集》《甲乙集》《宾退录》《续幽怪录》《王建诗集》。这8种都是国家图书馆所藏“书棚本”。这次,《唐女郎鱼玄机诗》和《周贺诗集》都出现在展览上。

  “复刻”这样一本书,纸很重要。他们和浙图古籍修复师汪帆一起,花了一年时间寻访、定制,终于找到了一款适合的纸——古法净皮纸。

  装裱用的浆糊也要求极高,为保证书的寿命最大化,尽量不使用含有化学成分的现代材料。

  这些古籍珍本诞生在南宋时的杭州,当下重新做出“纸寿千年”的复制本,陈起应该也会感到欣慰。

  《唐女郎鱼玄机诗》的原书在北京,这次只能看到复刻本,那展厅里有宋代的原书吗?

  展厅最中央的柜子里,放的是浙大图书馆“镇馆之宝”——《资治通鉴纲目》(庐陵本)第四十五卷。这本书已经801岁了,刊刻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

  《资治通鉴纲目》(以下简称《通鉴纲目》)的作者是朱熹,他在学生的帮助下,对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进行删正订补,取法《春秋》的历史观,影响深远。

  《通鉴纲目》全书一共59卷,南宋时的“庐陵本”,是庐陵太守郑寅捐出俸禄2500贯刊刻的(一贯相当于铜钱1000文,在当时,一贯钱约等于普通人一个月的生活费),目前存世仅14卷。

  时间倒流回1986年的那个秋天,浙江大学收到一封信。写信的人叫袁绍文,他说自己人在海外,但有许多收藏的、自己写的书,想捐赠给家乡的大学,以助后人治学。信被转到了当时主持图书馆工作的副馆长夏勇手上,他马上回信表示感谢。

  很快,40多箱书漂洋过海而来。夏勇也搞清楚了老人的身份:袁绍文是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弟。

  1986年底时,夏勇又接到电话。这回是老校长路甬祥联络的,还是有人要捐书,但要夏勇去一趟北京。

  夏勇到京后才知道,这回的捐书人袁绍良,正是袁绍文先生的亲弟弟,这次捐赠是家藏的一批善本古籍,其中最珍贵的就是《通鉴纲目》(庐陵本)。

  袁绍良说,这批书在他们家藏了这么多年,十分爱护。每年都要晒书,每次要先洗手、戴上手套……袁家保护书的方法,夏勇一一记下,并承诺:浙江大学一定会保护好这批书的。

  这批古籍是袁氏兄弟的父亲袁涤庵的旧藏。袁涤庵是浙江嵊州人,曾留学日本,回国后参加过光复会。后从事实业,创办北京电车公司、热河北票煤矿。老人去世多年,家人整理旧物时把书保护了下来,希望归藏故乡。

  袁绍良后来还携家人到访浙江大学,说了三点原因:“其一,我父亲是浙江人,久有捐书之意;其二,浙江大学是精英荟萃的学府,有着朴实、求是的学风;其三,我认为国宝不应由私人占有,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它,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浙江大学在玉泉校区建了“袁氏工程图书馆”,纪念袁家的捐赠。

  在整个收藏过程中,夏勇还请文献学家、时任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先生过眼。顾廷龙拿着放大镜看了又看,大喜道:“此乃珍稀善本,难得啊!”他专门撰写了《袁氏赠书记》:“其中最珍贵者,一为宋刻《资治通鉴纲目》,……《纲目》虽属残本,而字大悦目,刻印精良,纸质亦莹洁,实为稀世之珍……”

  在庐陵本《通鉴纲目》第五十九卷,有朱熹的学生饶谊写的跋文,记载了这本书刊刻的过程:嘉定十一年,庐陵太守郑寅捐出俸禄2500缗(同贯),由饶谊主持刊刻,前后有宁波人史弥忠等多位学者参与,历时3年而成。

  走过801年历史的《通鉴纲目》(庐陵本),如今静静躺在展厅里,无声地讲述着宋代的文明。

  本报记者 宋浩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3 宋刻本的“翘楚”如何纸寿千年 2022-11-20 钱江晚报2022-11-2000012;钱江晚报2022-11-2000023;钱江晚报2022-11-2000015;钱江晚报2022-11-2000022;25073134|;25069225|;25073135| 2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