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小时·人文读本

1030岁的它,是书法爱好者的临摹宝典

西湖边,《淳化阁帖》的“石”破天惊

浙江图书馆藏帖石,1933年原拓

  1030岁的它,是书法爱好者的临摹宝典

  西湖边,《淳化阁帖》的“石”破天惊

  本报记者 宋浩

  “百代标程”专题展的“翰墨千载”部分,收纳了《淳化阁帖》(以下简称《阁帖》)以及多位宋代书法家作品。

  从王羲之的兰亭遗风,到孤山《阁帖》原石,浙江历来是书法文化的重镇。书法也一直浸润在浙江人的生活中,如杭州地铁站名用的就是“苏东坡体”。

  哪怕已经1030岁了,“法帖之祖”《阁帖》依然是当下很多人学书法的临摹宝典,书法爱好者如果要感受王羲之的高古,晋唐书法家的法度,也都会打开这部“书法大全”。

  北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大臣王著整理、刊刻了103位书法家的作品,共420帖,这就是《阁帖》十卷。其中,历代帝王、名臣、书法家101人的作品占五卷,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二人的作品组成了后五卷。

  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时刻。

  《阁帖》以“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拓印,拓成后分赐宗室、大臣。之后,只有大臣进入中书省、枢密院担任要职,才能得赐一本。北宋时印刷术已被普遍应用,技术进步为《阁帖》的诞生和传播创造了条件。

  之后,因雕版毁坏,无法再印,于是停止颁赐。

  宋太宗收藏的王羲之等人的书法作品,今天已看不到,《阁帖》的原本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但《阁帖》的审美,影响了千余年书法史,从赵孟頫到文徵明、董其昌、王铎……传承至今。

  浙大艺博馆展出了浙大出版社正在影印出版的两种《阁帖》,第一种是南宋初的“国子监本”。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宋高宗命人依宫中藏的《阁帖》原拓翻刻上版。有了新的书版,又可以不断印制。因书版藏于国子监,故拓本称“国子监本”。

  “靖康之难”后,大批工匠南渡到临安府(今杭州),印刷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国子监本”展现了当时的版刻工艺,精妙地呈现了书法家的风采。

  “国子监本”《阁帖》,用的是宋代的纸、宋代的墨、宋代的拓印以及宋代的装裱,现在还有吗?它是如何流传千年的?

  从卷后题跋可知,专题展中出现的这套《阁帖》,原为贾似道旧藏,后经诸多名家辗转递藏。明代潘允谅收藏后,在每一册前面钤有“潘允谅印”,故又称“潘允谅本”。

  1963年,文献学家、文物专家、浙江慈溪人王壮弘,在朵云轩整理时,发现了一卷书帖,全是王献之的作品。于是,《阁帖》“潘允谅本”第九卷重现人世。

  专家鉴定,初步认为这是宋太宗时的“原拓”,随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入藏上海图书馆。

  十卷就只剩这一卷?其他9卷在哪里?

  17年后,1980年,大洋彼岸。书画鉴定家傅申,时任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东方部主任。某一天有人来访,拿出了《阁帖》九卷,希望卖给美术馆。

  傅申见其中有“贾似道印”等印章,虽然缺了第九卷,但依然价值非凡,力主美术馆买下。

  2000年,佛利尔美术馆将这套拓本影印出版,很快传到了国内。专家鉴定后发现,它们都盖着“潘允谅本”的印!与上海图书馆藏的第九卷是同一套!

  与此同时,专家还发现了上面有绍兴年间刻工张通、王成、李攸、郭奇等人的名字,因此断定“潘允谅本”并不是先前认为的北宋太宗时的原拓,而是南宋高宗时的“国子监本”。

  2012年,“中国历代绘画大系”项目负责人访问佛利尔美术馆,在与时任东方部主任安明远交流时,提出希望能将这9卷,与上海的1卷“合璧”出版。安明远欣然应允,上海图书馆也全力支持。

  于是,今天,我们在西湖边,得以看到诞生于南宋临安的“潘允谅本”《阁帖》。

  浙大出版社正在影印出版的另一种,是浙江图书馆藏《阁帖》刻石。

  今天存世的宋拓《阁帖》极少。除了“潘允谅本”,还有故宫博物院藏“懋勤殿本”、上海博物馆藏“潘祖纯本”等。

  “懋勤殿本”、“潘祖纯本”,是从同一批原石上拓下来的。这批石头存世的一部分,就在浙图孤山馆区的碑廊里。“翰墨千年”展出了原石的高清图片。

  “懋勤殿本”每一卷的首页和尾页,都有“乾隆御览之宝”的印章,因藏于懋勤殿,故得名。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专家就断定这是宋纸、宋墨、宋拓。

  “潘祖纯本”上面最早的题跋,是明代收藏家潘祖纯的。明清到近现代,一直被私人藏家收藏,新中国成立后入藏上海博物馆。它与“懋勤殿本”是同一版本,但“懋勤殿本”笔画更清晰,时间应更早。

  1933年,杭州人孙康侯先生将家藏的一批石碑捐赠给浙图,其中就有一批是《阁帖》的“帖石”。孙家的“寿松堂”是清代著名藏书楼,这批“帖石”是乾隆年间,祖先孙仰曾从嘉兴购买的。

  清代大书法家梁同书,找来自己见过的宋拓本对照,发现一模一样,他因此认定这批帖石是“宋刻原石”,并留下了跋语。

  浙图收到捐赠后,将石碑藏于地下室,抗战胜利后,浙图迁到孤山,石碑也随之移到孤山,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1993年,浙江省文化厅负责人在浙图看到了这批石碑,尽管当时尚不清楚确切情况,但意识到可能很重要,便在图书馆内建了碑廊,将石碑镶嵌进去,以玻璃柜覆盖。

  1996年,启功先生参观碑廊后提出:“要尽快确定年份,如果是宋刻,是一件不得了的事。”

  当时,启功正牵挂着美国收藏家安思远收藏的四卷《阁帖》(据说是北宋本),但上海图书馆碑帖研究专家仲威,2004年携“肃府本”来杭比对,因面目出入较大,未能确定。

  浙图研究馆员刘平平等人回忆,事情转机发生在2006年。“故宫博物院施安昌来杭,听说我们的碑廊有帖石,就顺路去看了一下。”

  施安昌是书画碑帖鉴定专家。“他觉得帖石刻得很好,与他见过的‘懋勤殿本’很像。但当时已黄昏,光线不足,难以辨认。”

  回北京后,施安昌请故宫博物院碑帖组的同事尹一梅,带上设备和相关资料,来杭细察。

  当年11月,尹一梅初步认定,这批帖石就是“懋勤殿本”的底版。这个消息相当重磅。

  为了进一步考证,施安昌在当月特地带着“懋勤殿本”影印本,再次来杭,与尹一梅等专家反复校对,分析题跋和文献记载。仲威等专家也参与考证,最终确认浙图这批帖石,与“懋勤殿本”、“潘祖纯本”属于同一个系统。

  一时间石破天惊。

  至于是宋代什么时候?学界有不同看法,可能与贾似道、廖莹中的“世綵堂本”有关,即南宋晚期所刻;也有可能是南宋初期,淳熙十二年(1185)修内司奉旨刊刻的“修内司本”。

  无论是哪个,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诞生在西湖边。

  如今,《阁帖》“国子监本”和浙图藏宋刻帖石,历经千年风雨、人间聚散,在《阁帖》面世1030周年之际,由浙大出版社汇集出版了。

  几代学者和有识之士,为之殷殷期待、奔走四方的书法史盛事,至此终于圆满。

  穿过《阁帖》展区,后面展示了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南宋的张即之、陆游、范成大、朱熹,以及宋徽宗、宋高宗的书法墨迹。

  展览介绍说:“宋代书家努力从更早的书法中,汲取创作之灵感,以复兴《淳化阁帖》所代表的汉晋书法的即兴与自然。”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4 西湖边,《淳化阁帖》的“石”破天惊 2022-11-20 钱江晚报2022-11-2000012;钱江晚报2022-11-2000014;钱江晚报2022-11-2000015;25073123;钱江晚报2022-11-2000017;25073124 2 2022年11月2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