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4版:小时·要闻

江泽民同志永远活在浙江干部群众心中——

挥泪忆风范 奋楫启新程

杭州翠苑一区干部群众收看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直播 本报记者 魏志阳 拍友 郑群娜 摄
鸣笛、默哀,杭州群众悼念江泽民同志
本报记者 徐彦 摄
杭州翠苑一区干部群众手持白花悼念江泽民同志
本报记者 魏志阳 拍友 郑群娜 摄

  之江大地,哀乐低回。钱江两岸,深情恸别。

  12月6日上午,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浙江干部群众悲痛的目光投向大会直播画面,缅怀江泽民同志的不朽功勋和崇高风范。

  这一刻,九州同悲。这一刻,哀思绵绵。

  浙江儿女难忘江泽民同志情系浙江、关心浙江的往事,难忘一幕幕激励人心、垂注历史的画面。大家表示,江泽民同志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远铭刻在人民心中,浙江干部群众将继承江泽民同志遗志,更加自觉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深情缅怀,追忆历历往事

  江泽民同志一直十分关心支持浙江的建设和发展,在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之前,就数次到过浙江,对浙江的工作给予指导。担任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以后,他至少7次视察浙江,对浙江的建设发展倾注了更多的心血。

  这几天,沉浸在悲痛之中的省人大常委会原委员、省人大农委原副主任委员迟全华,常常想起30多年前的往事。1991年6月中旬到7月上旬,太湖流域发生洪涝灾害,杭嘉湖平原受灾严重。7月8日到9日,江泽民同志来到嘉善县西塘镇视察灾情,指导抗洪救灾工作。

  当时在浙江日报社工作的迟全华前往采访,被江泽民同志的亲民作风深深感染,“乘船进村时,洪水还没退去,来不及换上雨靴,他就下船了,裤子上的泥水,一直溅到了膝盖。”

  江泽民同志非常亲民,他来到西塘镇沈道村,走进村民丁志林家。丁志林和妻子兴奋地握住江泽民同志的手说:“欢迎总书记!快请屋里坐。”江泽民同志在一张小木椅上坐下,笑着用上海话说:“我讲格话,侬听得懂伐?”丁志林夫妻连声说:“懂格,懂格!”大家都笑了。

  “在沈道村,他用商量的口气跟村民说:我们又不能给老天爷打电话,让它把雨停下来。要靠我们自己。今年秋冬要大搞水利建设。这个事情搞好了,用上海话说,就是‘笃定’了。大家说好不好啊?”

  “如今,杭嘉湖平原抗洪涝灾害的能力早已今非昔比,离不开江泽民同志的深切关爱。”迟全华说。

  还有一件事让迟全华很受感动。就在那年7月8日,正在嘉兴视察灾情的江泽民同志看了当天的《浙江日报》说:浙江日报办得很好,很有可读性。同年,他还为《浙江日报》题词:“当好党的喉舌,反映人民心声”。

  “我们永远怀念江泽民同志!”早早守候在电视机前收看追悼大会的杭州市民政局巡视员岑卢波,记忆被拉回到1991年10月26日。

  那天,江泽民同志看望驻浙英雄模范连队,来到驻杭某部“硬骨头六连”,岑卢波是当时的六连指导员。“这是我第一次与党和国家领导人面对面,亲身感受到江泽民同志对部队官兵的关爱。”岑卢波记得,江泽民同志仔细询问连队伙食情况,连战士们早中晚吃几个菜都问得明明白白。

  岑卢波回忆说:“江泽民同志看到连队荣誉室里有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对六连的题词,转头对我说‘这是很高的荣誉啊’。”他鼓励六连,要把“硬骨头”这一光荣传统代代传下去,“光荣传统是一种精神力量”“只要有这种精神,我们就什么困难也不怕”。

  6日一大早,浙江大学降下半旗,师生们通过各种形式收看江泽民同志追悼大会直播,紫金港校区还设置了集中收看点,沉痛哀悼缅怀江泽民同志。

  1995年5月,科教兴国战略首次提出,国家先后启动“211工程”“985工程”,浙江大学是首批入选高校。校史馆中保存着一封写于1997年3月的联名信,是浙大校友、著名科学家苏步青、王淦昌、谈家桢、贝时璋写给江泽民同志的。4位科学家在信中提出,希望浙江大学“四校合并”早日完成。“这封信得到了江泽民同志的高度重视。”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原校长潘云鹤说,1998年9月,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组建为新浙江大学,江泽民同志题词:办好浙江大学,为科教兴国做出更大贡献。

  “这是江泽民同志对浙江大学的殷切期望。”潘云鹤说,新浙江大学成立,促进了学科交叉融合,顺应时代发展,为浙大加速迈向世界一流打下了基础。 (下转5版)


钱江晚报 小时·要闻 a0004 挥泪忆风范 奋楫启新程 2022-12-07 25153427 2 2022年12月0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