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我看见无数的她》,张莉想和女孩们聊聊文学和电影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理解之书”
本报记者 张瑾华
张莉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曾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中国女性文学优秀成果奖。 |
新书《我看见无数的她》,张莉想和女孩们聊聊文学和电影
这是一部女性视角的“理解之书”
张莉说,一个人要走很多路,要看很多人,要读很多书,要懂很多事,才能返回童年的短暂瞬间:她们在说什么,她们在哭什么,她们在笑什么。
她们,是女性,也往往是一些在弱势处境中的女性。所以她说,同情每一位,但这种同情并不是居高临下的;所以她说,隔着岁月,我理解了她们。
《我看见无数的她》,就是这样一部“理解之书”。或许为了更好地让一代代初出茅庐的女性更好地理解这个世界,张莉想跟女孩们无所保留地聊聊文学和电影。于是,每周三重读一篇小说或者重看一部电影并写下感受。
张莉做女性文学研究,从20多年前就开始了。“我的硕士、博士论文关注的都是女性文学。当年的选择,首先是因为想了解自己,越到后来,我越看到了无数的她。”
她认为,一位女作家身上非常宝贵的、他人无法替代的便是视角。门罗、阿特伍德,以及最近获得诺奖的埃尔诺,其实她们都在有意使用或凸显她们的女性视角,更关注普遍意义上的女性命运。
“什么是真正的爱,什么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是真正的女性生存。”张莉说,“这本书,实际上就是人到中年的我在努力解决的一些困惑,也不敢说自己完全弄明白了,我只能说自己在努力认知。但无论怎样,我的学生们或者更年轻的那一代会解决。”
2022年,张莉作为鲁迅文学奖得主,去北京参加了颁奖礼。张莉说,“这是一种鼓励,更是对我的写作的鞭策和激励。”
新的一年,我们和张莉一样,以此抱有美好的期许,希望女性的未来更美好。
钱江晚报:您在序言中讲到,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您重新认识了无数的她和“她们”的命运。“我看见无数的她”,“看见”是否特别重要?
张莉:“看见”极为重要,它让我认识或者说看见了更多人的命运。在这本书里,“看见”不仅仅指一瞬间的观看,更指的是同情地理解与自己处境不同的人,是和那些低微的人在一起,和她们共情。
钱江晚报:文学果真能为女性提供助力吗?
张莉:如果我们把百年文学史上的经典女性形象排列在一起,就会看到女性逐渐变得独立、现代、自由,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现实生活中女性际遇的改变而发生的。这存在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现实生活中女性解放了,作家将此反映到文学作品里边;但更大的一个可能是,作家想象了一种有着超前意识的女性形象,随着人物形象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会模仿这个人物,这是文学史上常有的事情。比如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来到中国后,许许多多的女青年开始向娜拉学习;又比如《莎菲女士的日记》中的“莎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琴”、《青春之歌》里的林道静等女性形象,都引领过现实生活中的女性。
钱江晚报:书的副标题是“跟女孩们聊文学和电影的30个夜晚”,写这本“女性视角解读文艺作品”的书时,您将自己定位为一种怎样的角色?
张莉:因为做女性文学研究时间越久,我越发意识到“基于女性视角”的阅读的重要,我认识到应该去启发读者如何用女性视角解读文艺作品,而这恰恰是在以往女性文学研究领域所忽略的。
写作这本书时,我将自己定位为作家与作品之间的“摆渡人”。我希望带领年轻读者去阅读这些文艺作品,获得阅读的愉悦,努力成为有独立思考力的读者。
钱江晚报:作为一名评论家,您认为优质的女性文学作品是什么样的,标准是什么?
张莉:在我看来,好的女性文学作品应当具有写作的日常性、艺术性和先锋气质,而远离表演性、控诉式以及受害者思维,它看重女性及性别问题的复杂性,它应该对两性关系、男人与女人以及性别意识有深刻认知。
钱江晚报:您在书中谈到了老一辈作家张洁的小说,从张洁的年代到当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的主要困境变了吗?
张莉:张洁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令人尊敬的女作家,是80年代女性写作的代表,文学史上公认的优秀女性文学作家还有铁凝、王安忆、迟子建、林白等人,我认为她们不仅在女性写作方面有卓越成就,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前辈女性们的写作比今天更尖锐、更有问题意识,今天的女性写作更注重日常生活的表达,但重要的社会问题并没有在新一代女作家作品中得到充分体现,同质化写作倾向比较明显。就在前两天,我还与研究生们讨论过,如何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革新,是新一代女作家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