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春运第一天
人人期待
桶桶是爱
本报记者 孙燕 章然 盛锐 通讯员 朱建美 谭申捷
春运第一天的杭州东站客流量不小。 林云龙 马赛洁 摄 |
扫一扫 看更多 春运现场 |
人人期待
桶桶是爱
萧山机场
错过航班,又不想改签到次日
小伙直接重买机票:“今天就想回家”
早晨八点半多,娄先生拉着行李箱,匆匆跑进萧山机场候机大厅,“迟到了,迟到了。”嘴里不断嘟囔着。
他是一早从富阳过来的,先坐6号线再转7号线,“我到了地铁站,刚好一趟车走了,等了一会儿。中间转车时又等了一会儿。没算好时间,一来二去就迟到了。”
30岁出头的娄先生老家贵州,在富阳工地上工作,“我工作比较自由,今天农历腊月十六了,索性就走了。”
错过了原本订好的航班,看来只能改签。但娄先生却有自己的主意:“我今天就想回家。”他打开手机准备重新买一张机票,“错过时间的机票退不了,改签到第二天我也不愿意,就当作废了吧,900多元。”
一番搜索,小伙子立马下单了上午11点多华夏航空一趟飞往遵义机场的航班,1900多元。
这趟回家之旅花了2800多元,娄先生却并不怎么懊恼。11点多的航班是在T3登机,娄先生推着行李箱就走。看着小伙子精神的背影,我想他肯定不在乎走上一段的折腾,心里满是晚饭就能在家里吃上的期待。
火车东站
背上的大包压弯了腰,但脸上却满是笑
她满心期待:“这个春节,三代同堂”
昨天清晨六点二十二分,杭州地区首趟春运加开列车G4835次搭载着近600名旅客从杭州东站准点发车,目的地是贵阳北站。
五点多,东站的候车大厅,进站口排起长队,人出乎意料地多,大家戴着口罩,眼睛里皆是回乡的期盼。
人群之中,从绍兴过来的吴女士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她背的包特别大,几乎压弯了她的身体。
“都是孙子孙女的东西,穿的玩的吃的用的,我们大人只有几件衣服在里面。”老公背着孙子,就在边上,大一点的孙女儿则乖巧地跟在自己身边。看着两个孩子,吴女士脸上满是笑。
2022年下半年,老两口一直在绍兴带孩子。“当时就是因为好久没见孙子孙女,所以过来,现在他们爸爸妈妈还没放假,我们就先带着孩子回老家。”吴女士说,这真是好不容易得来的团聚啊。
因为新冠疫情,之前几年孩子一直没带第三代回老家过来,“今年终于可以在贵阳的家里,三代同堂,开开心心过年了。”
火车西站
白色油漆桶充当临时冰箱
于师傅:“里面是孙子最爱吃的虾”
春运的回家客流中,时不时闪现特色“神器”——白色油漆桶。当然,此刻里面没有油漆,且刷得很干净。里面到底有什么呢?记者也采访了几位桶主人。
从绍兴过来的于师傅夫妇,已经五年没回老家了。
“我们六十岁了。今年因为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了,真好。前两年回老家,又要查验又要报备,很累的,今年回去很方便,所以现在就走。”老于夫妇脚边的油漆桶里,装的是虾,密封着,里面还有冰,“因为孙子爱吃虾,家里那边买虾比较贵,60多块一斤,这边买20多块,孙子爱吃,我们买了两桶,方便提方便保存。”
不远处,吴女士的桶里,也都是给孙子吃的东西,塞得满满当当,有蛋糕、饮料、零食……
“我喜欢拿桶装,很方便。”这次回老家,吴女士最期待的就是见到孙子。“好久没见,想给孙子做点吃的,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
“我们是从钱塘区过来坐车的。”张大伯和王阿姨两口子,拎着大包小包,还拎着一个桶,刚刚通过火车西站安检口。“桶里基本都是吃的。”张大伯说,春节至少要回家一个月,也备了点东西,都带回家。
王阿姨说,这两年疫情,一家子聚得少,但今年会整整齐齐的,“儿子在上海工作,今年也要赶回来过年了,我们俩提早回去收拾收拾,准备过年。”
看来,每人的桶里,装得满满的行李,更是满满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