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现早识别早干预早转诊,重点管好“一老一小”等人群
浙江整体疫情已过感染高峰期
本报记者 朱丽珍/文 刘栋/摄
省人大代表 王仁元 |
省政协委员 季蕴辛 |
昨天,省人大代表、省卫健委主任王仁元走上省两会厅(局)长通道,被问及浙江接下来如何进一步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措施,切实守护广大群众的健康安全时,他提到——
目前全省整体疫情已度过感染高峰期,预计在1月底将降至较低的流行水平;发热门诊就诊人次明显回落,已度过就诊高峰;120急救及急诊目前已处于逐步下降阶段;住院和重症危重症仍处于高峰平台期,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90%左右;全省医疗资源总体处于平衡状态,能基本满足当前的医疗救治需求。
下一步“防重症、遏病亡” 加强农村防疫“补短板”
省人大代表、省卫健委主任王仁元表示,下一步,要把“防重症、遏病亡”作为重中之重。
做好关口前移“防重症”,重点强化“四早”。早发现,将防重症的关口前移到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早识别,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早期识别诊断能力,落实对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加强动态巡诊;早干预,必备药品器械直达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尽早规范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中药“三药三方”;早转诊,依托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扩充院前急救转运能力,建立和畅通重症患者转诊绿色通道,及时转诊重症风险人员。
强化医疗救治“遏病亡”。盘活用足全省重症救治资源,医疗机构要全院总动员,确保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提高诊疗的规范化同质化水平,不断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
管好重点人群“暖服务”。对“一老一小”、孕产妇、残疾人、严重慢性病患者等人群,加强“一对一”暖心服务,分级分类做好健康监测、重症预警、医疗服务等工作。
加强农村防疫“补短板”。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村防疫物资储备和供应,重点保供偏远农村、山区、海岛等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24万名65岁以上独居老人、3万名14岁以下留守儿童,充分发挥县域医共体对乡镇、村的技术支撑作用,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春节快到了,我省会迎来一波返浙回乡高峰,个人要保持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等良好卫生习惯,当好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
保证医护人员休息 呵护身心健康
互联网医院新增新冠咨询问诊通道;急诊爆满、应急升级;“新冠综合门诊”开诊……省政协委员、宁波市第一医院内科系主任、心身医学科主任季蕴辛的朋友圈,一条一条,都是医院应对新冠的举措。
宁波市第一医院,是当地新冠感染救治定点医院。忙碌,是过去这个月的主调。短短一两周内,医护人员80%感染,绝大多数人员带病上岗。
这群基层医护,守护着疫情救治的第一道防线,如何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季蕴辛关心的话题。
“医护人员承受着双重压力。一方面是感染后身体不适仍要工作,另一方面是医疗救治带来的心理压力。”季蕴辛说,一边病人多,一边医护“倒下”也多,排班特别紧张。
新冠防治,是一场持久战役,季蕴辛建议:工作强度越大,越要合理排班,保证医护人员休息时间。
医护人员接触更多关于新冠的负面信息。季蕴辛身边也有医护朋友,常常有一些担心,“这么多新冠导致白肺的案例,我自己会不会得了?我胸闷是不是心肌炎了?”季蕴辛希望大家能客观看待这些问题,必要时可以做一些辅助检查,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对号入座,“医护人员也要学会调整心态,有些疾病进展很快,努力了人还是没能救回来,重症带来的死亡难以避免,不要过度沉溺在这些负面情绪里。”
季蕴辛建议医护人员要学会向家人、朋友、领导倾诉,释放情绪,帮助减压。另外,同事之间相互的鼓励支持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