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6版:小时·人文读本

文章导航

西湖水滋养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泥瓦匠”的理想与爱好

青年唐葆亨
人民大会堂手绘设计图(上)及原址旧照(下)

  西湖水滋养出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师

  “泥瓦匠”的理想与爱好

  2022年11月,上午十点钟到唐葆亨先生家门口,按门铃一时没有反应。啊呀,阿姨可能出门了。

  正念想时,屋里传出来“咚”,隔一会又“咚”的声音,铿锵有力。我不再按门铃催促。门终于开了,老爷爷果真是拄着拐杖自己来开门的:“你来啦”,朝我招招手。

  这是我第三次到唐先生家里采访。

  他95周岁,仪表堂堂。我随即留意到他素来葆有一种气质,很难形容。我后来反应过来:他是20后,自是有一股传统的风尚。

  1927年9月,兰溪县。唐家的二儿子出生,得名“葆亨”,取意“亨通”。父亲唐舜廷,在兰溪商界赫赫有名,他于1926年参与创立的泰亨钱庄,是当地十几家私营钱庄中最有影响力的一家。

  唐公非常重视教育,曾资助创办兰溪私立担三初级中学(今兰溪第一中学前身),对孩子们的学习要求也非常严格。

  葆亨上头有一个大两岁的哥哥,叫葆堃。葆堃成绩优异,数学尤其好。弟弟葆亨却让父亲十分头疼:古文背得不好,算盘也不好好学,常挨先生罚。

  葆亨很喜欢去钱庄玩。钱庄里有一位父亲的同仁,擅长画国画,年幼的葆亨总是兴致勃勃地去看他作画。这位先生也很喜欢葆亨,他很快发现这个小孩在绘画上悟性极高,一点就通。后来他开始教葆亨画画。

  这位日后的建筑大师,在画桌上开启了艺术启蒙,这次小葆亨学得非常勤奋。不过在父亲眼里,画画只是不务正业的儿戏。

  2022年冬的一天,我在去唐先生老家的路上,途经兰溪市云山路。远处大云山上有一座古塔形制的砖塔,是兰溪的地标建筑能仁塔,1995年重建。

  而唐先生儿时熟知的那座能仁塔,是一座宋塔。1942年初,为了避免日军将能仁塔作为指示目标轰炸兰溪,驻守兰溪的国军六十三师拆除了兰溪的这座地标建筑。1942年5月底,兰溪县沦陷。

  随着这座记录了上千年城市记忆的建筑物突然消失,葆亨无忧无虑的童年从此结束。遭遇沦陷,人们更是感到了一种文化的沦陷。这种切肤之痛,成为唐葆亨日后建筑思想形成的最深层因素。

  车拐入云山街道庙前街。在距离一百多年前唐家老宅一墙之隔的小区,我见到了哥哥葆堃,97岁的老先生,身体非常好。

  抗日战争后,全家再次回到兰溪,唐家当初殷实的家业全部被毁,唐舜廷面临二次创业。父亲是一位商业奇才,在战后又成功经营了自己的商业公司。当年那个读书好的大哥放弃学业,继承家族生意。小儿子葆亨得以有机会继续上学。

  至今,唐葆亨还非常感激大哥,当年不是大哥的担当,兰溪可能会多一个蹩脚的商人,中国却会少了一位优秀的建筑师。

  兰溪西门码头。1945年,18岁的唐葆亨告别家人,坐上了驶往杭州的水路客轮。兰溪距离杭州200多公里,今天高速开车2个小时就到,但在70多年前,少年唐葆亨在船舱里沿江飘摇了两天一夜,才终于到达遥远的省城杭州。

  这位酷爱画画的学子,内心向往着他的圣地,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 ,文内以下称“国立艺专”)。

  1946年抗战胜利,国立艺专迁回杭州,开始向社会招生。当年,唐葆亨如愿以偿考上了。

  但是他并没有选择绘画专业。唐葆亨发现学校里有一个叫“建筑设计”的专业更接近他的理想:儿时逃亡的经历,让唐葆亨深深感受到国力孱弱的悲哀,他决心发奋读书,为祖国效力。没有哪个专业能像建筑设计这样,把他的爱好和建设国家的理想结合得如此完美。

  踏入艺专的唐葆亨,把对绘画的喜爱,变成了对“建筑师”的职业期待。

  但在20世纪以前,中国并没有“建筑师”,“建筑”也没有独立的学科分类。建筑的形式由典章制度决定,工匠实施建造。这些“泥瓦匠”以家传口授的方式传艺,成为我国建筑体系早期的主力军。

  1910年代,随着一批留洋学习建筑设计的留学生学成归国,中国才开始有自己的建筑师。以梁思成、刘既漂等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在国内兴办建筑教育,培养现代意义的职业建筑师。

  但在唐葆亨报考建筑设计专业的时候,“建筑师”在中国还是一个新鲜稀罕的职业称谓。唐葆亨的家人都不理解,儿子读了这么多年书,为什么要去做“泥瓦匠”?

  这个“泥瓦匠”,入学国立艺专的第一课是学习绘画,素描老师叫赵无极(1921~2013)。那是十分年轻的赵无极先生,但是授课极为严谨,对学生素描作业,要求每一张画轮廓准,层次多,必须画细画深,决不允许马虎偷懒。赵先生教会了唐葆亨如何用画家的眼睛去探索世界的美,这成了建筑师唐葆亨受益终身的利器。

  唐葆亨还在学校亲眼见过林风眠、潘天寿先生的手作。今天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专业老师呢?全是中国建筑史上闪闪发光的名字。有吴景祥先生(1905~1999)。吴先生中学时参加过五四运动;清华大学土木系毕业后赴法读书,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吴先生当年41岁,不拘言笑,侧面看起来很像他的导师。他在教学中,花了大量精力在创新和前瞻上,也非常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不断创造。

  有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的顾恒先生(1906~1986)。顾先生将模型的制作作为设计的重要环节,要求学生用模型来帮助理解建筑的形态,推敲方案的设计。这种设计方法深深地植入了唐葆亨的设计习惯,日后他职业生涯的每一个方案,都经过建筑模型的反复斟酌。

  还有雷圭元、庞熏琹、吴一清、谭天赐、蒋祖荫等名师大家,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精英,有着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他们的建筑思想、教育理念和创作风格形成了国立艺专建筑专业多元开放的状态。

  国立艺专建筑设计专业,由刘既漂先生在1928年受首任校长林风眠先生之命创建。刘先生毕业于巴黎大学建筑系,是中国建筑艺术运动的先驱之一,曾主持设计1929年西湖博览会建筑。刘既漂秉承了蔡元培先生的美育教育理念,他认为建筑是民族个性的表现,中国需要采用西方的教学方法,培养自己的建筑师,传承中国建筑的民族性。

  艺专的建筑教育奉行多学科、综合性的体系教学,它最初承袭了巴黎美术学院的模式,偏重建筑艺术。随着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良和修正,这个以“美术建筑”起家的建筑专业,在实用功能、结构技术、房屋构造、建筑材料、生产工艺等方面也得到了全面的充实。

  唐葆亨读书时,国立艺专的校长是刘开渠先生。这位曾与梁思成先生一起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艺术家,当时兼任杭州市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艺专建筑系的学生们在读书期间,就有了参与杭州重要工程的机会。

  1949年,在刘开渠的推荐下,顾恒带领师生团队,承担了杭州最大的一项城市建设工程——人民大会堂(旧址位于现延安南路中国人民银行)的设计。大三学生唐葆亨第一次参与实际工程。

  方案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的比例、尺度和元素,由顾恒、雷圭元、庞熏琹教授主导设计;正立面有主席浮雕,是雕塑系曾经留法的教授程曼叔的作品。

  这座传承了中国民族风格的大会堂,为刚解放的杭州城营建了一个现代化的会议中心。唐葆亨跟随老师们,亲历了这个创新中国传统风格的设计实践。

  1952年,唐葆亨毕业后,参与了人民大会堂的大门楼和围墙设计。他怀着十分恭敬的心态,把对当年恩师们的敬重与理解,注入到设计中,以配得上前辈的杰作。

  随着城市的更新,人民大会堂建筑群被全部拆除。这座建筑的消失不仅是唐葆亨的遗憾,也让一些老杭州惋惜不已。爱默生说:“城市是依靠记忆而存在。”哪些东西可以保存记忆?

  那些穿越时间的城市精神和文化,是更为重要的。

  特别致谢:兰溪市委宣传部 朱窈 兰溪市融媒体中心 黄建

  本报记者 章咪佳


钱江晚报 小时·人文读本 a0006 “泥瓦匠”的理想与爱好 2023-01-15 钱江晚报2023-01-1500011;钱江晚报2023-01-1500016;钱江晚报2023-01-1500014;钱江晚报2023-01-1500015;钱江晚报2023-01-1500009;钱江晚报2023-01-1500021;钱江晚报2023-01-1500023 2 2023年01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