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3月1日起施行
三年磨一剑,惠及30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
本报记者 蓝震
全票通过《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 |
“赞成628票,全票通过。”昨天上午,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最后一项重头戏——全票通过《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该条例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这部《条例》从2020年开始酝酿修订到如今正式出台,意味着全省将有300余万家中小微企业受惠。《条例》修订的背后,凝聚着许多人的心血,尤其是浙江立法人的智慧。
为什么要制定这部《条例》
浙江是中小微企业大省,早在2006年即制定出台《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近年来,中小微企业发展环境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和疫情冲击,企业生存与发展面临实际困难。“随着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全面修订和我省‘两个先行’目标任务的确定,现行条例已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亟需修订。考虑到微型企业占我省企业绝大多数,抗风险能力弱,需要予以特别扶持,为了体现促进微型企业发展的鲜明导向,有必要将法规名称修改为‘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并对小微企业规定特别扶持措施。”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
《条例》对浙江有哪些意义
“这部《条例》的制定,对于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提振中小微企业发展信心,激发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巩固提升我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创新实践的迫切需求,还是推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内在要求。”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这部《条例》中还总结了我省近年来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推动中小微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加快数字化转型等创新经验,把“浙江模式”通过立法进行固化和提升。
“创业扶持”为何放在第二章
浙江的创业氛围浓厚,只有打造好的营商环境,才能让这些中小微企业更好地生根发芽。在“创业扶持”一章,为切实降低中小微企业创业的制度性成本,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规范。如,首次体系化规定了创业培训、创业辅导和创业教育等扶持措施,并将高层次人才创业服务、创业担保贷款、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创业场所支持等政策予以固化提升。还明确小微企业园建设应当坚持准公共属性,强化企业集聚、要素集约和服务集成等功能,并要求运营主体为小微企业提供孵化育成服务。同时完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和扶持政策,支持开展关键的共性技术研发,统筹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布局,推动中小微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哪些修改意见被吸纳
钱江晚报记者了解到,《条例》草案经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后,省人大常委会分别于2022年7月、11月、12月进行三次审议,并在这次人代会上再次审议。
“审议期间,通过网络公开、书面印发、走访企业、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省有关单位、各市县区等意见,包括听取专家学者、中小微企业及社会各界的意见,还先后三次征求全体省人大代表的意见。”这次人代会期间,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相关人员也是加班加点在整理研究代表们提出的意见,逐条进行分析评估。
这次人代会上最后表决通过的版本,相比上会版本,进行了三处微调:
根据代表意见,在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后面增加一句,“向中小微企业开放科研设施和科学仪器设备的,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开放服务效果、用户评价等情况给予奖补”;
根据代表意见,在第五十条第一款中的“中小微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后面增加“职业经理人”;
根据代表意见,将第六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报告内容应当包含中小微企业发展情况、扶持政策制定实施情况、扶持资金安排使用情况以及中小微企业合法权益保护情况等。”
省人大法制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人代会期间,代表们提出了许多非常好的意见建议,不管是对《条例》本身的,还是对今后如何通过制定配套规定加以落实的,都为推动这部《条例》的落地提供了智慧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