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潮新闻·读城记

熬得一头白发,破案一丝不苟
42年前西湖浮起尸块,就是他和同事一起锁定了真凶

杭州89岁老刑警走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怀念他

已经泛黄的彩照记录了退休老刑警们的青春,右三是金志源,右一是郑贤胜。

  “他梳着大背头,穿着灰色夹克衫,气宇不凡,面容和蔼。”

  “他待人谦和,不摆架子,开会讲话从不要秘书给他写稿,而是靠自己思考、整理。”

  ……

  不久前,89岁的杭州老刑警金志源走了。

  送别归来,老同事们聚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回忆金志源生前的点点滴滴。街坊四邻也念叨着这位和蔼的老人,都知道他是刑警队的元老。

  于是,老金的故事被再一次提起,包括当年他破的案。当今刑警破案有大数据有监控可利用,而在四十多年前,没有这些高科技工具,交通工具匮乏,“走路基本靠腿,通讯基本靠吼”,老金他们是怎么破案的?

  半夜来人喊“金志源”

  邻居就知道:又出大案子了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的那一天,人民解放军列队入城,踌躇壮志。

  有个15岁的少年从西湖里打水回来,拎着水桶在街边看得大受震撼。

  这个少年当时在平海路上的一家水果店当伙计,名叫金志源。

  他出生于萧山石门村,读过小学。他后来没当成兵,成了杭州市公安局的一名新警察,受训成为刑警,专破大案。

  家人不知道他平日里到底做些什么,只知道自此以后人是基本上见不着了,就跟住在单位一样;即使回了家,也经常有人在外面喊“金志源、金志源”,一叫就叫走了。

  尤其是半夜里,来人不光喊名字,有时候还要“嘭嘭嘭”拍门,周边邻居都知道了:又出大案子了。

  市民爱看热闹爱讲八卦,但是几乎没有人会喜欢面对真实的血泊、碎尸,这种同时冲击生理和心理的压力,并非一般人能承受,所以只有极少极少的时候,金志源会跟家里人叹一声:“今朝钱塘江里这个尸体啊,真当是一塌糊涂,捞起来以后,最后我们只好买了高粱(白酒)来洗手……”

  金志源看上去文质彬彬,也很少发脾气,但是他抽烟很凶,熬夜很厉害,不管压力大还是庆功时都会喝点酒,这都是这份工作给的。

  那年头,命案是城区公安分局办不了的,全部由当时的杭州市公安局七处也就是刑警队去侦破,金志源从刑警做到队长、技术科科长再成为七处副处长,身上的压力从来没有减轻过。

  成日里殚尽竭虑,他熬得一头白发,被小年轻们背后叫作“白头翁”,其实那时他才四十多岁。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金志源已经四十多岁,正是当打之年。他比新招进来的年轻刑警大二十多岁,不但自己跟老黄牛一样拼命干活,也要求刑警们都这么做,同时又会手把手地教他们观察现场和分析线索,一字一句地教他们如何在走访群众时迂回提问。

  床上一个女人一个孩子

  杀人犯躲在床底下

  出现场遇到滂沱大雨,一群男人衣衫全湿,干脆打了赤膊,只穿一条短裤继续干活。忍着寒冷,下水捞尸体捞凶器,冻得来上岸冲澡时,错觉自来水都是热的。

  比金志源小20多岁的郑贤胜和孙海洋,如今已退休好几年,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这些常规操作记忆犹新。

  1976年他们刚成为警察时,就是这样跟着金志源学习破案的。

  那时,发生命案或大案要案,没有电话没有监控没有网络,刑警破案全靠调查走访和现场勘查。

  郑贤胜至今记得,“当时整个刑警队只有一辆边三轮摩托车,最紧急的任务才能用。案发了,通知领导和同事要跑着去,走访调查步行几十里路是家常便饭。工作好几年后,刑警队才拨给我一辆自行车。”

  1979年的一天,杭州体育场路上一处单位宿舍里发现尸体。

  杭州市公安局马上组建专案组,郑贤胜负责调查死者的社会交际情况,每天晚上要和大家聚在一起分析线索,制定第二天工作计划。

  那时的不少命案,死者和凶手之间是存在关系的,只要拿出“走穿鞋底”的精神,有时是能找到凶手身份的,相对来说,偶发性的拦路抢劫杀人就难一些。

  分析判断体育场路宿舍杀人案属劫财杀人后,他们锁定了凶手身份,并得知凶手住在城站附近的老房子里。

  可那天夜里,金志源和同事却扑了个空。房门上挂着锁,人去哪了呢?

  郑贤胜已通过走访居委会干部得知,此人跟隔壁家一个女人关系不一般。

  刑警们叩开了隔壁的房门。

  床上有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被窝没人处有点乱,一摸还是温热的。

  众人悄悄掀起了垂到地面的床单,下面赫然趴着一个男人!

  几乎同时,金志源奋不顾身扑过去,按住了男人的肩膀。

  西湖浮起女子尸块

  他用证据“钉死”凶手

  1981年2月14日,西湖里浮上来一个黑色塑料旅行包,里面是被红砖压着的一段躯干。

  过了两个多月,又浮上来一个包,里面是个人头,嘴里塞了纱布口罩,包里还有几只烂番薯和砂石水泥。这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2·14命案”。

  身体和头颅属于同一个年轻女子。

  专案组查出,装尸块的包是杭州友谊皮件厂生产的,接着找到了买卖这个包的经手人。继续查,找到了托人买包的人,最终查到死者的丈夫。

  这包是他家的。死者是1980年冬天失踪的煤饼厂女工。

  那个女工在煤饼厂门市部卖煤饼,常有人托她买煤饼。她每次去厂里洗澡都要带很多衣服,包括要洗的脏衣服。那个冬夜,她带着衣服去厂里洗澡,再也没有回家。

  金志源等刑警查到一个可疑人物,他跟死者丈夫曾住医院同一间病房。其间,此人认识了死者,后来还受死者所托帮忙买过电影票,有了不一般的交往。

  这个嫌疑人当年38岁,未婚,外号“泡天”,会拍照印照……经过进一步侦查,疑凶的“画像”越来越清晰。

  嫌疑人抵死不认,但金志源和同事们盯牢了他,最终用多样物证“钉死”了他。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案子有一定的典型性:那年头很多命案是由婚恋纠纷、奸情矛盾引发的;景区有山有水,方便凶手抛尸。

  他理念超前并不断学习

  深深影响了身边的同事

  侦查案件时,孙海洋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金志源的超前理念。

  “他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经非常注重技术和侦查的融合,要求技术员主动跟侦查员沟通现场查勘发现的痕迹情况,要求侦查员必须到现场充分观察,主动跟技术员合作。”孙海洋说,金志源后来当了技术科科长,是他的顶头上司,“但他总是说自己读书不多、文化水平有限”,故而更加虚心好学,认真摸索技术科各个专业的门道,为侦破案件和培训各地技侦人员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孙海洋当痕迹专家的几十年里,继承了金志源的勤奋、细致。他会在面对悬案时把物证保存起来,告诉技术员们,不要放弃希望,等到新技术出现了,它们就可能“开口说话”。

  1995年,金志源退休,为杭州公安事业奉献了整整43年时光。

  他也终于有时间陪伴妻子,每天拉着她的手去西湖边转一转。

  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贾勤敏曾任刑侦支队长,至今仍然分管打击刑事犯罪工作。他告诉记者,金志源是刑侦支队的“老宝贝”,一直挂心未破的命案积案,退休后仍然会找刑侦支队领导一起研究如何侦破旧案……

  听这些老刑警这样怀念一位离开的老前辈,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他们讲这样的当年,讲“风霜雪雨博激流”的峥嵘岁月,讲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不能丢的“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时间”的原则。

  这,大概是一代代杭州刑警的传承吧。


钱江晚报 潮新闻·读城记 a0008 杭州89岁老刑警走了
为什么那么多人怀念他
2023-02-21 25445589 2 2023年0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