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8版:潮新闻·成长读本

文章导航

今年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
让我们再次走进河姆渡遗址

看见7000年前的鱼米之乡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河姆渡人生活复原场景
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牙雕
小朋友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研学作品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辽阔长江中下游,浙江余姚,随着七千年前的一声骨哨吹响,稻穗和猪崽抱入圏栏,阳光沿着木榫嵌进卯槽,双鸟朝阳的时代图腾被刻画,新石器文明的火把在四明山脉被点亮。

  “河姆渡”这个词,如今早已家喻户晓,成为了浙江史前文化的一个标志性符号。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之前,几乎所有的出土证据都表明,中华文明诞生于黄河流域,但随着这个沉睡7000年的聚落遗址赫然出世,在当时有力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今年恰是河姆渡文化发现50周年,让我们再次走进河姆渡,感受江南饭稻羹鱼、鱼米之乡的富饶和文明,寻觅古老年代的科技和创新。

河姆古渡稻作之源,孕育农耕文明

  自开放以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从不缺参观者。当我们隔着玻璃将目光划过稻作遗存,仿佛还能聆听到远古先民传来的劳作之声。

  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最重要的是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的稻谷。这个发现,不但改变了之前中国栽培水稻从印度引进的传统说法,许多考古学者据此认为河姆渡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

  袁隆平曾考察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并题字“河姆古渡稻作之源”,他说:“河姆渡在中华文明成熟之前,起到了稻作文明的奠基作用。”

  这片沃土上,古老的稻种挣脱种皮束缚,孕育出人类历史上第一种生态文明——农耕文明。

  催芽、育苗、插秧、分蘖、拔节孕穗、抽穗扬花、灌浆成熟……作为我们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一生中有多道奇丽的风景,看似轻飘的稻谷里装载了太多沉甸甸的希望。

  除了稻谷,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大量的野生果实,有桃子、葫芦、橡子、菱角、枣子、藻类植物等遗存。种种迹象说明,7000年前,这里曾经气候湿润,生长着茂密的森林,是动植物生长的天堂,我们的祖先才会选择在此繁衍生息。

  农耕稻作文化,也一直是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致力推广的科普内容。为了加深青少年对水稻文化知识的理解,他们经常将稻作农业科普、水稻科普讲座送进教室,让孩子们眼界大开。

江南的新石器时代,一幅古代生活图景

  古往今来,人们依赖文字表达感受,画画描摹场景。就像古埃及人用绘画记录他们的生活一样,河姆渡人将他们劳作生活的片断记录在了陶器上。

  河姆渡人试图用这样的方法告诉我们,他们除了掌握水稻种植技术以外,已经开始驯养家畜。该遗址发掘出61种动物骨骸,分属于34个种属,有羊、鹿、猴子、虎、熊等野生动物,以及猪、狗、水牛等家养的牲畜。

  聊起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器物,不得不提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长16.6厘米、残宽6.3厘米、厚1.2厘米,纹饰的主体是一对利喙长尾、昂首振翅的巨鸟,拱护着一轮熊熊的太阳搏击升腾。该器物现存于浙江省博物馆,是浙江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在当时金属工具尚未出现的条件下,象牙上雕刻出来的双鸟朝阳纹,反映了河姆渡人的审美观念和最高艺术成就。值得注意的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精美艺术品中,不少饰有鸟和太阳结合的图案,单独雕塑的鸟形象也出土数件,表现手法具体形象,动感十足。

  如今的我们,很难去破解河姆渡先民当时到底赋予这组纹饰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但七千多年的时光过去了,我们仍然可以通过这些纹饰,感受到祖先们那自信、光明和向上的激情与力量。从140多件骨制品、大量的石制品和陶器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他们在七千年前的生存状态。

  现场物件一点点拼接着河姆渡的“拼图”,漫长的新石器时代浙江先民的生活图景缓缓展开在我们面前。

沧海桑田今犹见,灿烂文明为何戛然而止

  1973年夏,当地农民建设排涝工程掘土时,河姆渡遗址被意外发现。

  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究竟是什么样的?持续了两千多年后,这个灿烂的史前文明又为何戛然而止了呢?

  古人类学家对出土的几十具河姆渡人的骸骨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这些骸骨身高大约在1.63米到1.69米。面部有宽大的颧骨,眶角圆钝,鼻骨低平,铲型门齿,是典型蒙古人种的特征。

  对于河姆渡文化的突然消失,很多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都进行过猜测。为了寻找真相,专家们对河姆渡周边地理环境开展调查。他们沿着姚江顺水而下,发现在姚江几乎所有的拐弯处,都有大洪水冲刷的痕迹。

  最终,专家们在姚江里的石头上,找到了答案。在大隐溪与姚江的结合处,专家们发现了一片俗称“活化石”的溪滩岩。这些溪滩岩被冲刷得扁平、光滑、无棱无角,而这个宽150米的河道,水流平缓。只有被猛烈的洪水年复一年地冲刷,河道才会形成今天的样子。

  进一步的勘察后,专家们发现河姆渡文化时期,至少发生过两次持久的特大洪水。而距今5000年前后的那次洪水,淹没了河姆渡人的屋舍农田,让他们再也没有重建家园的机会。

  那海风吹拂了七千年,古老的故事仍在传唱。

  河姆渡遗址于2021年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不久前又入选了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馆长谢向杰说,进入立项名单,是扩大“河姆渡”版图的一个信号。随着近些年浙江史前文化考古发掘的跨步发展,包括井头山、施岙等遗址的发现,河姆渡文化在新时代有了更大的意义。

  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于1993年5月落成开放,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四明山北麓,西距余姚市区24公里,东距宁波市25公里。开馆至今,已接待海内外专家、学者及游客600余万人次。先后被命名为“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宁波市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钱江晚报 潮新闻·成长读本 a0008 看见7000年前的鱼米之乡 2023-02-25 钱江晚报2023-02-2500012;钱江晚报2023-02-2500013;钱江晚报2023-02-2500014;钱江晚报2023-02-2500017;钱江晚报2023-02-2500011;25460089;25460095;25460094;25460097;25460092 2 2023年02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