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6版:潮新闻·评论

这样的餐补,有温度

  近日,湖南科技大学宣布,决定将100万餐费打进部分学生的卡里。学校根据食堂收款机的流水,统计全校全日制学生(含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在食堂的就餐消费大数据,对在食堂消费次数多、每餐平均消费额度低的学生发放餐补。

  “暖胃又暖心”“有温度的大学”“无声的关爱,有心的学校”……这种不用申请也无需公示的补助政策,赢得了公众的一致称赞。

  在温饱基本无虞的当下,由于种种原因,也仍存在少数家庭相对困难的学生,依然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湖南科技大学后勤管理工作人员查看消费数据时发现,有一名学生每餐都在固定的档口吃一个菜,平均一天只花11元钱吃饭。据悉,学校的早餐如果只吃面点大概花费为5元,中餐吃保障餐是8元左右,特色餐则要10元,一天三餐应该在20~30元之间。一天11元的伙食费,吃饱应该没问题,但与周围的人相比,无疑显得“格格不入”。这样的学生,就餐时选择刻意避开同学估计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贫困生的心理状态,著名作家路遥先生有过极其形象的刻画。在《平凡的世界》中,连丙等菜(每份5分钱)都吃不起的孙少平和郝红梅,总是要等到最后才敢去拿黑高粱面馍的情景,令很多过来人感慨万千。世易时移,困难学生当然不至于像当年那般连菜都吃不起,但不敢“光明正大”与同学们一起去食堂吃饭,恐怕依旧如是。没“吃好”影响的不仅是身体发育,其所滋生的自卑心理更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建立科学的扶贫助学机制,让资助工作更合规、更有爱、更有温度,别让困难学生遭受“二次伤害”,是资助的一个基本原则和前提。令人欣喜的是,国内很多高校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尝试。据悉,中科大从2004年就开始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行“隐形资助”项目,屡次引发关注和点赞。之后,也有一些高校采取了类似的补助方式,并不断加以完善。

  湖南科技大学的做法,就颇费了一番心思。据校方介绍,后勤管理处从就餐率不低于全校平均水平的学生中,遴选出餐均消费最低的3000名学生。学生工作处资助办公室对入围名单进行困难学生身份核实,如属于困难学生,则按200元进行发放。如暂未列入困难学生行列,餐均消费较低的学生也按每次200元的标准发放。剩余入围学生分性别按餐均消费额从低到高排序,按每人100元的标准分配,分完本次发放总额度为止。对于特别困难的学生,经过核实后学校资助办公室将针对性再予资助。

  一言以蔽之,该校综合考量了性别、食堂消费次数、额度以及特困生的后续资助等各种情况,确实非常周全,基本做到了将就餐补助发给真正困难的学生。能做到这种地步,值得点赞。

  高校“送温暖”可以更有温度。通过大数据进行困难学生认定,能有效缓解困难学生的“尴尬”,让学生在享受补贴的同时,柔软的内心也能得到保护。每次一两百块的补助,数额算不上有多少高,但这种默默关怀“雪中送炭”的精神,令人倍感温暖。


钱江晚报 潮新闻·评论 a0016 这样的餐补,有温度 2023-03-24 钱江晚报2023-03-2400007 2 2023年03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