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潮新闻·成长读本

文章导航

开放的校园
全社会的大学

  烟花3月,全国各大学纷纷宣布,关闭了3年的校园恢复对外开放,市民们可以自由进出参观。

  被昵称为“三墩镇人民公园”的浙大紫金港校区大草坪上,又可以看见孩童嬉戏,餐厅食堂又见家庭聚会;武大的樱花大道,又可以看见人们盛装赏花;北大的“一塔湖图”,又见拿着地图四处张望的游客……

  但随之而来的,是网上一波热议。

  赞同的认为,大学属于社会公共资源,应该面向公众开放。

  今年在杭州读大三的张同学,在开放校园后就迫不及待地带妈妈来校园打卡,“爸爸妈妈从没进过校门,对我读书的地方都很好奇”;住在周边的家长则带着孩子来感受大学氛围,激励斗志,为将来的升学做准备……

  反对的则认为,开放后会带来许多问题,比如校园安全、产生的垃圾、学生资源被挤占等等,特别在农林类院校,被游客采摘的花草甚至可能就是研究标本。

  南京林业大学就遇上了这样的难题。一些大爷大妈进校忙着挖野菜,有的同学担心大爷大妈挖的可能不是野菜,而是自己种在河边的实验物种。

  其实大学这个概念,在中国古代早就有了,只是那时叫太学或者国子监,算是国家层面上的高等教育机构,它们与现代大学的概念不一样。

  古代的国子监功能单一,所学范围也窄,主要是传授儒学知识,更多的作用是培养官员,毕竟“学而优则仕”嘛。而现代大学则具有更多的研究功能,各学科都涉及,它们对于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大。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吕林海认为,大学具有文明教化、传播知识的社会职能,是知识资产的拥有者和奉献者,不能仅仅提供一些物理资源,更应该成为社会的知识资源管理中心。

  这就是大学,在现代生活中,它占据了重要作用,所以校园开放会成为话题,大家都很关注。而对于时事开讲的受众——中小学生,今天我们想与大家讨论的是,大学是什么,我们如果去大学游玩,应该看什么。

  浙江大学玉泉校区内有块碑,上面写道:“诸位在校,有两个问题应该自己问问,第一,到浙大来做什么?第二,将来毕业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这就是著名的竺可桢之问。87年前,时任浙大校长的竺可桢首次参加浙江大学新生入学典礼,他在演讲中提出了这两个著名的问题。然后他说:“诸君到大学里来,万勿存心只要懂了一点专门技术,以为日后谋生的地步,就算满足,而是要为拯救中华做社会的砥柱。”

  这是竺可桢对大学生们的要求和期望,其实更是从侧面说明了“大学是什么”。

  在大教育家蔡元培的眼中,大学更是一处致力于探索研究的地方。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在就职北京大学校长典礼上说:“大学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

  这个演说直接为大学教育定了基调。在他的影响下,求知不分贵贱,北大的校门向每一个年轻人敞开。

  蔡元培担任校长前,北大就有招收旁听生的制度,需要旁听生支付一学期两元的旁听费。可蔡先生一来,旁听制度就更加开放了。他说:“每个人都有求知的权利,大学应该是对外开放的!”

  蔡校长来了,北大不单有正式生、旁听生,还有偷听生。这些旁听生里有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茅盾、沈从文、瞿秋白,还有湖南来的毛泽东。靠着旁听,许多学生都成为一代大家。

  教育家马叙伦曾说:“蔡先生在的北大,校园有五公开:一是课堂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听。二是图书馆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看,三是食堂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吃。四是浴室公开,什么人都可以来洗。五是体育场公开,大家都可以来玩。”

  开放的结果,还使北大开了历史先河,影响了中国的现代教育进程。

  一个叫王昆仑的北大学生问蔡校长:“我姐姐想读北大,招不招女学生?”

  女孩上大学,在当时的社会极为少见,更别说是男女同校。蔡元培却微笑着反问:“她敢不敢来?只要她敢来,我就敢收!”

  就这样,王昆仑的姐姐王兰就成为了北大第一个女大学生,首开高校男女同学先河。

  时至今日,中国的现代大学更为开放。

  有面向公众的公开课。

  我们在网络上可以看到许多名校的公开课,从北大清华到浙大,各门类的名师公开课都向公众开放,无论你学历如何,在家一样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不过这些公开课,在大学的教育体系中如九牛一毛,不成体系也不完整,不能很好地满足大家的需求。

  网课的效果同学们想必也心知。因为缺少了课堂上师生间的直接交流,也少了同学间的探讨。就好比看一场话剧,你在家里看视频,虽然也会被感动,但可能坐在剧场里,你就得备上一包餐巾纸,因为氛围使然。上课也是一样,你会被老师的眼神、同学的情绪所感染,能更深地沉浸于课堂内容。

  疫情之前,许多高中生都会去高校听课,现在校园开放后,“蹭课”这样的习俗再度在高校成为现实。高校的社会效益得以进一步放大,公共资源的概念再次得以实践。

  许多高校还有了对外开放的各类专业博物馆。

  比如浙大的地质博物馆,里面除了成体系地收藏了矿石、化石等,还有许多地科院师生们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地质发现。往年暑假,这个博物馆还会成为各研学机构的青睐之所,成批的孩子在这里接受熏陶,并暗暗立下未来的学科目标。

  再比如近日在中国美院美术馆举办的“宋韵今辉艺术特展”,汇集的是全国各大博物馆的珍藏,目的是向公众开出一堂社会美育大课堂 ,既有面向专业人群的各项学术论坛,也有面向中小学生的“身边艺术课堂”,打造全民参与的社会美育行为。

  这就是高校开放的特点与优势,能够将专业化的内容向社会输出,让全民接受到高等教育。

  接下来的亚运会,许多场馆也都建在高校中,比如浙大的篮球馆、浙江工商大学的手球馆、浙江工业大学的板球馆等等,这意味着,高校将更为开放,与公众的接触更为密切。

  至于反对的意见,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更多的是忧心于参观、游玩的人太多而造成的环境破坏与秩序破坏。事实上,大学校园的开放并不是无底线与限制的,任何国家的大学,都不可能做到无条件自由出入。

  看准了去看什么,开放的高校校园,中小学生从中得到的益处远比成年人更多、更广。


钱江晚报 潮新闻·成长读本 a0002 开放的校园
全社会的大学
2023-03-25 钱江晚报2023-03-2500013;钱江晚报2023-03-2500019;钱江晚报2023-03-2500014;钱江晚报2023-03-2500001;钱江晚报2023-03-2500015;钱江晚报2023-03-2500016;钱江晚报2023-03-2500017;钱江晚报2023-03-2500020 2 2023年03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