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7版:潮新闻·在浙里

9.6米长的货车贴满寻亲启事,还有更多爱心车主载着希望奔跑

多一个人看到
就多一分找回孩子的可能

苏泽的车厢上贴了很多寻亲启事
贴上寻亲启事的私家车
摩托车上见缝插针贴了启事
外卖小哥储物箱上贴满寻亲启事
文龙贴满寻亲启事的车

  近日,有网友拍到这样一张照片:湖州高速上有辆大货车,车身上贴了不少寻亲启事。网友问:“这是公益活动吗?这样张贴寻亲启事,看起来真的很有爱心。”

  本报记者虽然没有找到当时被拍的那辆车,但深入了解后,发现张贴在大货车上的寻亲启事基本都来自于公益项目“儿童安全基金”,浙江也有不少大货车司机参与了这项公益活动。

  这是一个怎样的公益活动?为什么要把寻亲启事贴到大货车车身上?记者找到了一位参与活动的大货车司机,以及参与“打拐寻亲”活动的资深公益人、公益项目儿童安全基金执行长孙彦萍,听他们讲述背后的故事。

  一年前在车上贴了60张寻亲启事

  常看到有人对着车身拍照

  今年26岁的苏泽,安徽人,定居湖州德清,是一位大货车司机,时常来往于上海和浙江之间。去年,他自费做了60张寻亲启事,贴在自己9.6米长的大货车车厢上。

  “我在网上刷到了这件事,看到有司机在用自己的车厢当公告栏,张贴寻亲启事。”苏泽觉得这个事情挺有意义,就通过开卡车的朋友找到了儿童安全基金,加入了“爱心海报群”——这是专门为想要贴寻亲启事的司机们设立的。“当时群里只有十几个人,现在快满了,有460多人,而且据说还不止我们一个群。”

  苏泽说,当时想做这件事理由也很简单:第一,这是顺手的事情,花不了多少钱;第二,他也是当父亲的人了,能够理解孩子对于父母而言有多重要。“我当年也看过《失孤》这部电影,主人公失去孩子的痛,现在想起来仍会觉得难受。”苏泽说,这件事是有意义的,值得做。

  还有一点很重要,“车是我自己的,不是租的,没啥顾忌,想贴就能贴。”

  “我拿到不干胶贴纸以后,一开始是自己贴的,要贴平整其实不容易,而且都是孩子的脸,我也不想贴得皱皱巴巴的,贴得有点慢,后来我老婆带着女儿过来,帮我贴了一半。”苏泽说,确实有很多人会对着卡车上的寻亲启事拍照,比如装卸货物时、等红绿灯时,每次看到有人拍照,他都觉得欣慰,多一个人看到,就多一分找到的可能。

  在他贴上寻亲启事后,确实有两三个孩子找到了家,他不知道是否是像他这样的货车张贴起到了作用,但是他撕下那张“过期”寻亲启事的时候,觉得特别高兴,“希望这些孩子以后都能幸福。”

  苏泽的另一个收获是他的孩子突然认识了他的车。他住的小区有几个大货车司机,车子都一样,4岁的女儿原本分辨不出,现在每次看到有寻亲启事的车出现在小区,就知道是爸爸回来了,着急回家找爸爸,让他更感受到了家和孩子的重要。

  很多私家车主、摩托车主

  贡献了车身当“公告栏”

  公益项目儿童安全基金执行长孙彦萍告诉本报记者,现在众多卡车上贴出的寻亲启事,确实是他们提供的电子版,但制作和张贴的费用都是车友们自己出的。

  “最开始是因为有热心的志愿者给所有的寻亲启事设计了一个统一模板,然后我们在新媒体上传播。2019年,山东卡车司机文龙夫妻就用自己的冷藏车侧面当公告栏,贴了几百张寻亲启事。”孙彦萍说,这件事传播得挺广,很多媒体报道,不少卡车司机、货运公司跟进,慢慢地,越来越多的司机开始张贴,不仅是卡车司机,还有私家车主、摩托车主、快递小哥、网店店主、饭店老板……到底有多少辆车和多少家店铺参与了活动,还真的没有统计过。”

  实际参与的人数,从多个“爱心海报群”近1500位志愿者这一数字中,可以窥见一斑。群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来问张贴寻亲启事的问题,或者晒出贴满寻亲启事的车身,“有些车挺高档的,有些司机怕自己贴不好,专门雇人来贴。”孙彦萍说。

  如果有孩子找到了,孙彦萍他们就会在群里公布哪些寻亲启事“失效”了,麻烦司机们把那一张撕下来。

  “寻亲启事”是想告诉孩子们

  有人一直在等你

  这样“流动”的寻亲启事,有用吗?

  已经在“打拐”和“公益助力寻亲”路上走了十多年的孙彦萍说,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看一看这些年“寻亲”状况的变迁。“2009年开始,全国开展打拐专项行动,公安部相继推出了拐卖儿童案件‘一长三包制’、儿童失踪快速查找机制、DNA采血比对机制等,我们也能感受到,新增的儿童拐卖事件明显少了。寻亲启事里的多数孩子,其实都已经长大了,这些小时候的照片已经和真人对不上号。”

  到处分发的“寻亲启事”,起到的作用是传递和扩散信息。

  “被拐的孩子找父母容易,几乎一找一个准。而父母找孩子很难,就是在茫茫人海里捞针。”孙彦萍说,现在来找亲生父母的孩子,大部分是和养父母吵架了,或是相处出了问题。而寻亲的父母们几乎已经全部将DNA信息入库,只要孩子去最近的公安局要求信息对比,多半就能找到“答案”。

  其实技术已经不是问题,“人心”才是难点。“很多养父母对孩子非常好。这些孩子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也在心里自问:‘我从哪里来,我的父母长什么样子,他们为什么不要我了?’但他们会面临一个道德困境:如果我去寻找亲生父母,是不是会伤了对我这么好的养父母的心?让他们觉得这半辈子都白付出了?”

  孙彦萍说,这些不断重复出现的“寻亲启事”,其实就是告诉挣扎中的孩子们:虽然你在养父母处生活得很幸福,但是你走了以后,你的亲生父母一直在用所有的力气寻找你们,在另一个家里,有人在等你回来,望眼欲穿。


钱江晚报 潮新闻·在浙里 a0007 多一个人看到
就多一分找回孩子的可能
2023-03-28 钱江晚报2023-03-2800009;钱江晚报2023-03-2800012;钱江晚报2023-03-2800011;25570332;25570481|;25570584|;25570336|;25570583|;25570335| 2 2023年03月28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