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筒奶茶突然爆火全国,西湖边也是人手一杯
跟风成本每杯30元
你会喝第2次吗
本报记者 潘骏
打卡“杭州”竹筒奶茶的大部分是游客 |
要说这个春天最顶流的茶饮甜品是谁,那必须是竹筒奶茶。从苏州、杭州、扬州,到北京、南京,再到宁波、厦门、哈尔滨……全国各地的潮流人士,最近都捧起了“竹筒”。
打开各大社交平台,入眼皆是手捧竹筒奶茶的打卡照,小红书上竹筒奶茶的相关笔记已超1万篇,抖音的竹筒奶茶话题播放量达1.3亿次,竹筒奶茶已经成了城市旅游打卡的标配。
每百米就有一家竹筒奶茶
从少年宫到五公园,短短400米距离,就有3家竹筒奶茶店。在五公园,“烟雨江南”同一个品牌就有两家,还有一家“茶色烟雨”,则在湖畔居旁边,靠近六公园的西湖手划船码头。
记者来到其中一家奶茶店,可只见选的口味不多,都是鲜奶茶和几大圈奶油顶的相同造型,然后再撒上水果冻干和抹茶粉。购买的大多是外地游客。
店员们各司其职,有的小哥负责洗刷竹筒,有的小哥负责贴纸,有的负责调配奶茶和挤奶盖。用来装奶茶的竹筒有大有小,但是每杯的价格都一样。
工作日的下午已经不需要排长队,记者花了30元,点了一杯“荷塘月色”竹筒鲜茶。从点单到出品,不过半分钟的时间。店员拿起已经装好奶茶的竹筒,熟练地挤上奶油顶,再撒一些蜜桃冻干碎,插上吸管,竹筒奶茶就迅速地做好了。
买竹筒奶茶,温度、甜度、小料等都没有不同选择,景区饮品店多是这样固定的半成品模式。拿到竹筒奶茶后第一步,不是猛吸一口或者舀一勺奶油吃,而是摸出手机,拍张美照。以西湖为背景,拍出来也是颇有味道。
有一款名为“荷塘月色竹筒鲜茶”的奶茶,口感还算浓郁,有比较明显的绿茶香,小料只有水蜜桃冻干,奶油顶蓬松绵密,尝起来像动物奶油。整体来说,因为无法选择甜度,这款奶茶初尝还好,但是对比其30元的价格,这样的味道显得没多大吸引力。所以有网友就说,如果“为了这杯茶要来趟杭州”,那真的大可不必。
除了少年宫这一带,竹筒奶茶的身影还出现在灵隐寺和河坊街。
连火锅店也有竹筒奶茶的身影,“成都火锅排队王”吼堂老火锅,在去年中下旬上新了升级版“竹筒奶茶”,在基础版上再添加成都顶流“熊猫”,叠加双重流量Buff。这种跨行业品类的内卷,真是让竹筒奶茶卷到“不留活口”。
两个月竹筒销量增长数十倍
苏州的“茶色烟雨”2022年4月份时就推出了竹筒奶茶,成为这波热潮的源头。随即带有城市名标签的竹筒奶茶就开始蔓延至全国:相同的绿色竹筒,相同的奶油顶,不同的只是筒身贴纸的城市名换了。
竹筒奶茶火爆出圈之后,模仿者纷至沓来,类似的茶饮店开始出现在各大热门城市的景区。“烟雨江南”“茶颜烟雨”“竹色烟雨”……高度相似的名字一时间让消费者难以分辨。
但这似乎并不重要,很多人只要买到那只贴着城市标签的竹筒就行,至于是哪家的,大家都不在乎。
不过也有网友质疑这杯奶茶到底值不值30元?“这奶茶就值5元,剩下25元都花在这只竹筒上。”
竹筒奶茶的爆火也带动了供应链上游竹筒热度的暴增。
生产这种竹筒的安徽宣城某竹制品厂,这两个月陆续接到苏州、杭州以及广东一些旅游城市的奶茶店订单,生意实现了数十倍的增长。
记者在某批发软件上搜索到,装奶茶的竹筒大多是直径8~10cm、高12cm的规格,容量大约400ml,价格3元不到,买得越多越便宜。
在抖音热搜上,有阿姨在河水里清洗废弃竹筒的视频。网友发出灵魂拷问:这些竹筒会不会清洗回收二次利用?茶色烟雨公开回应:承诺绝不使用二次回收的竹筒,查到一次罚款10万。
跟风的颜值经济,还能火爆多久
受追捧的竹筒奶茶,本质上属于颜值经济、网红经济,今年旅游复苏出现的海量客流,也为该品类的爆发提供了时代机遇。但是,也有人发出了离开网络流量加持,是否还能生存的拷问。
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众多竹筒奶茶店铺几乎清一色分布在景区或者旅游特色街区,而这些景区的位置,往往不像超市、社区小店那么容易到达,肯定会影响人们购买的频率。
其次,竹筒奶茶面临着产品单一、消费者审美疲劳的风险。体验过竹筒奶茶的人曾表示,口感单一,不会经常喝,拍照打卡后,大概率不会第二次消费。
这不是一门复购的生意,而是一门针对游客的打卡生意,竹筒奶茶是一个典型的“景区茶饮模式”,是一杯可以喝的“旅游纪念品”。
山东一家茶饮品牌的招商人员告诉记者,竹筒奶茶的火爆只是暂时的,等这一两个月的风头过去,恐怕难以为继。身处上游的竹筒供应商钟先文同样感知到这个情况:现在进竹筒的奶茶店明显比前一段时间少了。
回溯竹筒奶茶上一个大前辈——围炉煮茶的发展历程:去年底出现,春节前后爆火,全网相关话题度超过50亿流量;在餐饮领域内出现多种变形,侵蚀进不同品类,在餐饮领域外形成完整产业链。
不过,围炉煮茶随后接连出现了安全问题,以及季节变化所带来的流量减弱,已经让其在顶流位上岌岌可危。从爆火到遭到质疑甚至声势骤减,围炉煮茶的顶流只持续了半年多。
所以,如果竹筒奶茶想要继续维持眼下这个“顶流”身份,还需要在口味、模式等方面付出更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