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9版:潮新闻·文化

文章导航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跟着我们一起沉浸式穿梭古港千年

800年前
“我”登上了那艘船

遗址发现的龙泉窑瓷碗
1号沉船遗址

  谁掉了一块钱?好像还是一枚铜钱,嵌在船板间。

  提取,刷去泥土,上有“大观通宝”四字,宋徽宗亲笔题写的瘦金体。这是他在位期间铸造的铜币,这枚“大观通宝”也被称作“御书钱”。

  原来这是一艘宋代海船,停靠在温州朔门古港的码头边,船上还剩4只酒瓶子,以及这枚掉落的铜钱。

  昨天,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揭晓,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

  考古揭示历史。一个真实的现场,从书里跳到了眼前。温州这个“国内仅见、世界罕见”的宋元港口遗址,究竟有多牛?一个千年古港的故事,又要从何说起?

  最近,人工智能很火,比如AI照片,你可以穿越到照片上的任何年代,体会不同的生活场景。今天,就借这个概念,跟潮新闻·钱江晚报记者来一趟考古现场的虚拟穿越之旅吧。

  登上800年前那艘停在朔门港口的船,你会看到什么?

  600艘

  年产量全国第一

  2021年10月,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部,地处闹市区的朔门,这里曾是温州古城的北大门——发现了这艘沉船。不止是它——还有8座码头、2艘沉船、1条木质栈道、多组干栏式建筑等重要遗迹,温州古城的水陆城门相关建筑遗迹,以及数以10吨计的各类瓷器残件。主要遗存,年代集中在宋元时期。

  温州朔门古港遗址被发现。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队发掘,它像一幅古画,一点一点揭开,完整地展于眼前。“千年商港 幸福温州”——温州的那句金名片,有了硬核物证。

  望江路下穿工程项目的止水桩还留在现场,包围着一个古代遗址现场。用考古人的话说,这是城市主干道向文物让路的典型事例。

  800年后的今天,我登上了1号沉船。

  它已残,倾斜搁浅在淤泥之中,只剩7段船舱。这是一艘福船,古代四大船型之一。沉船的龙骨、鱼鳞状搭接、隔舱(水密舱)造型设计,是宋代造船工艺的“铁三角”,这三项创新技术,为航海速度和安全提供了保障。

  船残留的长度是12.4米,宽4.1米,沉船东侧发现一根桅杆,残长8米多。据推测,残体约占原有体量的四分之一,所以整艘船的长度超过20米,属于浅海航行福船。现在,它已搬家,被整体打包提取,在实验室里经历清理、脱水加固阶段。

  还有一艘沉船,在瓮城北面深达9米的基坑内被发现,年代为北宋。

  这种有龙骨的“小方头阔尾营”尖底船,是宋代各地造船厂主推的海船。“上平如衡,下侧如刀,贵其可以破浪而行”——《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就有产品的描述。

  谁造的船?宋代,温州最大的官办造船场,就在距遗址一公里的郭公山沿江一带,置官兵252人及大批工匠。

  从元祐五年(1090)到政和四年(1114),温州和宁波造船数量排在全国首位,有定额——“岁造船以六百只为额”。到了南宋绍兴元年(1131),温州年造船340艘,还建造战船、漕船、商船和出国使船。

  这艘船本来要去哪里?是尚未装货待出发,还是回港刚刚卸完货?

  一切已不得而知。但船上会装什么货,是可以猜到的。

  全球购的龙泉瓷

  在温州发货

  此刻,水天平静,唯有人声和市声从港岸上传来。

  我从船上下来,瞥了一眼港岸边来来往往装卸货物的码头工,有工头大声提醒着,搬运要小心,再摔碎这些瓷器,就要扣工钱了。

  今天,考古人发现,船的木锚边上,是一道道墙基,旁边有一条瓷片堆积带——碎瓷片的时代,为元。

  南宋至明中期,龙泉瓷在外销瓷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是大航海时代之前,我国推出的第一种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品。龙泉窑在出口瓷器中所占的比例,可以作为衡量一个港口重要与否的指标。

  说几艘著名的沉船——大练岛沉船、南海Ⅰ号、华光礁以及福建漳州圣杯屿沉船,包括韩国新安沉船,考古发现的龙泉窑系青瓷数量非常庞大,所占比例极高。

  而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瓷片,以10吨计,九成以上为龙泉瓷,且绝大多数没有使用痕迹,应该是贸易瓷在储存、转运过程中的损耗品。

  一句话总结,也是新鲜出炉的全国十大考古评选给朔门的颁奖词:朔门古港遗址坐实了温州是龙泉瓷外销的起点港,也为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提供了关键物证。

  进口的琉璃

  与出口的建窑

  下了船,我走到了码头边的货栈,打算看看货,顺便喝杯茶。结果,一眼看到了翠蓝,这是一根簪子的颜色,质地特别,琉璃做的。

  国产货还是进口货?

  宋代的琉璃工艺先进。苏东坡就有一只琉璃酒杯,一边独酌一边研究,还写成了诗——《独酌试药玉酒盏》。药玉,就是国产琉璃,“熔铅煮白石,作玉真自欺。琢削为酒盅,规摹定州瓷。”

  不过,琉璃也是较早输入我国的商品。南宋赵汝适《诸蕃志》里写过,“琉璃,出大食诸国。烧炼之法与中国同。其法用铅、硝、石膏烧成。大食则添入南鹏砂,故滋润不裂,最耐寒暑,宿水不坏,以此贵重于中国”。

  这根翠蓝的宋代琉璃簪子,据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队员伍显军推测,应是通过海运输入到温州的。

  还有一只完整的黑釉金丝兔毫纹瓷盏,这是建窑出品。

  建窑,宋元时期外销瓷的重要产品。根据朔门古港发现的建窑茶盏的胎、釉、纹饰以及制作工艺判断,产地可能来自闽北建窑、遇林亭窑、江西吉州窑、泰顺、文成窑等窑场。

  宋代流行斗茶,比赛“奶泡”(汤花),“以纯白为上”,所以最好用黑釉盏,更能反衬茶色之白,而厚壁保温,有助茶香持久发散——艺术家宋徽宗到底懂行,“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上”。作为斗茶神器,当然“价令金帛贵”。

  滩涂上

  建了8座古码头

  我赶着去码头,要等一个人,一眼望去,这么多码头,他会在哪座码头下来呢?我想,都转一圈吧。

  朔门古港发现了8座码头。

  “3号码头就在6号边上,3号码头是维修过的,最早只有这一段,后来可能生意越来越好,又在外面加了一段。”如果不是伍显军指引,眼前看到的只是一堆难以分辨的乱石。

  古人一贯擅长利用自然和生活小物改造生活,造码头也是。这次发现的两宋码头多以江边山体延伸到水中的岩石为依托,呈多级月台状,建筑方法叫“石包土心结构”。

  怎么做的?

  为了适应滩涂环境,边墙底部往往用木桩打底和横木铺垫,木板上修筑石块包边,泥芯填土,一层层夯实,夯完后,最外面还要打入长木桩围护,做最后的加固。船靠岸,不至于把码头撞坏。

  1700年

  不变的温州城址和朔门

  码头接驳船只,温州港及其腹地汇聚的商品从此发往国内外城市。而从海外诸国货船捎来的香药、象牙、琉璃等,在这里卸货上岸。从水路来温任职的官员或其他人员,也从这里经朔门入城。

  朔门,就是人员、货物入城的“第一门”,在温州古城的正北面,古时又名拱辰门、望京门、望江门,是温州古城七处城门之一。

  温州古城在瓯江下游港湾,自东晋太宁元年(323)建永嘉郡至今,已有1700年历史,城址未变,朔门这个地名,也没变。

  2004年,这里发现了城门城墙,去年又发现两个时期的瓮城,宋元时期的和明清时期的,城墙形状发生了变化,由半圆形改为方形。瓮城外,有多条排水沟,纵横交错,还发现了三个时期的道路。

  所以,朔门古港遗址的意义不只是发现了沉船、码头等单个遗址点,而是从瓮城到江堤,到水井、码头、沉船等一系列周边附属遗迹的发现,内容涉及对外贸易的多个环节,在近些年的考古发现中具有唯一性。

  用专家组的话说——朔门古港集齐各大要素,遗迹全、规模大、体系完整、内涵丰富,堪称国内仅有、世界罕见。

  下转10版


钱江晚报 潮新闻·文化 a0009 800年前
“我”登上了那艘船
2023-03-29 25574550 2 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