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0版:潮新闻·文化

文章导航

世所罕见的温州港,见证历史的变迁
商贸的发展和人文的沉淀

在码头
“我”等到了那个人

航拍古港遗址 敖彬伟/摄

  上接9版

世所罕见的温州港,见证历史的变迁

商贸的发展和人文的沉淀

在码头

“我”等到了那个人

  今天,站在东西向的朔门街街口,沿街一排老屋,上住下店,很多保留着清末民初的建筑风格。

  这条街过去叫内横街,再往北,靠江的那条叫外横街,就是现在的望江路,也是遗址所在区域。

  而再往南,从东起打绳巷东头,西到解放街,这一段不长,只有380米,且狭窄,宽处6米,最狭处只有2.9米。这条街巷的布局,就像一条鱼骨。如果拎起这条鱼骨,这条长达380米的江岸码头群发掘区,区域内地层东西连贯,可以清晰看到北宋至近现代地层的堆积情况,文化层与自然河相堆积层交替分布。

  整条朔门街,一面是家常生活,一面是千年商港。一条历史的鱼骨,一条时空穿梭带。

  打绳巷,当年就叫打绳巷。整条巷子,热火朝天,忙着生产打包瓷器的绳子。

  伍显军说,瓷器的生产量大,绑瓷器的绳子需求量自然也大。而朔门街南侧的七枫巷,过去叫漆坊巷,是做漆器的,“这次好几件漆器是我发掘的。”伍老师笑。这次遗址出土了十多件漆器,有一件南宋漆盒的盒身,是六花瓣式的。

  温州早在北宋时就是著名的漆器生产中心,南海Ⅰ号沉船上也发现了一批温州漆器,反映了温州地区商贸的繁荣发达。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提到的“大街以东”,大街就是如今的解放路:“大街以东则唐家金银铺、温州漆器什物铺、大相国寺,直至十三间楼。”温州城的漆器手工业发达,但不是散布于城里许多地方,而是相对集中的,就像温州城的三巷:油车巷、皮坊巷、漆坊巷。

  长达千年、连续三个时期的港口遗存,即宋元、明清和近代开埠以来,甚至还有更早的晚唐时期遗存,三个时期在年代上前后连贯,展现了一脉相承的不同发展阶段,并且可以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

  这一切确证温州港是千年以来连续使用的国内外著名商贸古港口,目前在国内极为少见。

朱自清的来去

  1876年,继宁波之后,温州成为浙江第二个开埠的通商口岸。1877年,温州设立海关。瓯海关选址,就在朔门城外沿江岸边,也就是今天的遗址范围——解放街和望江东路转角一带。温州开埠之后,驶进温州港的轮船和洋式帆船越来越多,江心屿对岸的沿江一带先后建起多座码头。最早在温州设立分支机构的本国航运企业是轮船招商局。

  光绪十年(1884),轮船招商局温州分局在朔门建造了温州港历史上第一座浮码头,时称招商局码头,即后来的朔门一号码头。

  从古到今,朔门都是第一选择。

  我等的人还没来,倒是偶遇了另一个人。朱自清提着行李箱从朔门街走来。

  1923年,朱自清由其北大同学温州人周予同介绍,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温州中学前身)任教,这是他第一次来温州。

  当时温州除了省立十中,还有一所省立第十师范学校,因两所学校的课程大多相同,所以一些教师兼教两校。朱自清一边在十中教“国文”,一边又在十师兼教“公民”和“科学概论”。

  朱自清先租住在距离两校都较近的大士门,但不久大士门失火,他又搬迁到了朔门四营堂巷34号,一直住到1924年10月,代表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和《绿》(《温州的踪迹》散文一组)就是在这里写的。

  朱自清的房东姓王,在朔门横街开有“王昌记”鱼咸行。当时朔门街开有很多咸货店,味道让朱自清久久难忘。他离温后曾给温州朋友马公愚写信:“温州之山清水秀,人物隽逸,均为弟所心系;唯弟不喜鱼咸,偶思及辄掩鼻耳。”

  朱自清是被迫离开温州的。抗战爆发后,国内许多地方交通阻塞,正常的商品流通渠道被打乱,内地所需物资供应困难,而温州港还可以航行至上海、宁波、福州等地,和温州港运输密切关联的瓯江水运也保持不衰。瓯江航运成为抗战生命线。

夏鼐的归乡

  海水涌动。我等的那艘船终于来了。

  1942年2月25日下午3时多,夏鼐站在船尾眺望,江心孤屿已可见了,虽然天空是沉闷的铅灰色,但是故乡近了,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快乐。他在日记里写:心房跳得比平时厉害。

  他已经7年没有回温州了。

  1935年,夏鼐前往英国留学,攻读埃及考古学博士,因二战爆发,无法继续,1941年初辗转回国。回国后直接赴四川李庄,就职于内迁至此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1942年初,他终于有机会返乡探亲。

  这趟旅程历经艰辛,1月30日他就从宜宾李庄启程,途经18个地方,最后一段路,是从丽水到温州,出发已是2月23日了。

  当天早上,他上街买了几个瓯柑回来吃,很多年没吃故乡特产,“如睹故乡,如逢故人,有一点说不出的快慰。”他向客栈老板打听赴温州的船只,说每日都有船赴温,只等行李一到,便可动身。

  “我归心如箭,决定先行动身。”他托茶房代定丽青温快船高铺,票价20元,包括饭费在内。

  浙江抗战历史上著名的“丽青温交通船办事处”,又称丽青温快船公司。整天售票,随到随买。

  2月24日下午,到青田,船在青田城外停了一晚,夏鼐很早睡觉,“虽离故乡这样近,但是梦魂已不耐再停在他乡,已悄悄地飞向故园,做了一个返家梦。”

  第二天早上,木船由青田开往温溪,然后由小汽轮拖行,一只叫“小龙云”的小轮拖了20多只木船。夏鼐在船中阅《传习录》及《明人小品文钞》。

  远远的,我看到,他坐的丽青温快船,停在朔门。下船后,他与我擦身而过,喊了一部黄包车回家。

  夏鼐住在仓桥街130号,也就是现在的夏鼐故居,离朔门很近,直线距离不到900米。20年前,朱自清教书的十中,就在仓桥,而夏鼐就是十中毕业的。

  他在日记里清楚描述了此时的朔门——城垣毁了一部分,以通马路,北大街(也就是现在的解放街)几乎完全改了样,街道放宽,道旁植树,店铺多改为三层门面,表面上的温州市况,比符合内地第一等的城市如昆明、重庆、成都之类并无逊色。

  40年后,1981年10月20日,夏鼐回温州,登华盖山,至大观亭,俯视瓯江孤屿及江心,“改变不大,城内及郊区则新建楼房甚多,水门头13层大厦正在建筑中,烟筒亦增多,面目已非当时之旧。”

  也是在那一年,由这位温州籍世界级考古学家做校注的《真腊风土记》,由中华书局出版,这一版至今被认为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真腊,柬埔寨的古称。1296年3月24日,温州老乡周达观,以钦使随员的身份,乘海船出发,7月到达真腊首都吴哥,考察居住近1年,1297年(元成宗大德元年)回国,写成《真腊风土记》,是现存关于柬埔寨中古时代文物风俗生活的唯一记载。

  周达观的出发地,也是温州港。

  港口不会消失,历史不会湮没,而我们只是港口的时间过客。

  (感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方向明、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梁岩华、伍显军对本次报道的支持。)


钱江晚报 潮新闻·文化 a0010 在码头
“我”等到了那个人
2023-03-29 钱江晚报2023-03-2900010;钱江晚报2023-03-2900008;钱江晚报2023-03-2900011;钱江晚报2023-03-2900012;钱江晚报2023-03-2900007 2 2023年03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