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02版:潮新闻·最现场

若有来世,再做儿女报春晖

  又是一年清明时,钱江晚报“见字如面·清明思”栏目也如期而至,帮大家用文字寄托哀思,重温那些温暖和爱的瞬间。

  “清明时节思念多,时隔越久愧疚绵,若有来世再选择,再做儿女报春晖。”这是今年73岁的张宏润写给离世父母的一首小诗。

  家里姐弟7人,张宏润是长女,也是家里唯一一个考上大学跳出农门的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她从温州农村考上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杭州临安昌化工作,在山区一待就是二十多年。

  从临安昌化到温州瓯海,彼时山高水远,来回一趟需要起早摸黑奔波四天。毕业后离家远,她回家次数就少了。

  全家人支持自己求学,自己却没有给予太多回报,尤其是父亲在六十多岁的年纪就离去,每每念及这一点,张宏润就心痛不已。

  清明节前夕,张宏润写来了对已故父母亲的“见字如面”(节选)——

若有来世,再做儿女报春晖

  父亲,没想到“以后常回来看看我”会成为您生前和我说的最后一句话。每当想起那一天,我就懊悔不已。

  朱自清在《背影》里说,看着他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也找不到了。

  对于我来说何尝不是。

  那天,您坐上回家的中巴车,我和女儿回杭州,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直到天人永隔。现在每每想起,您当时心情是沉重而凄凉的吧。我想您一定有很多话想和我说,我猜是放不下弟弟妹妹们。可惜自始至终,我没能帮上他们太多。

  要是时间可以重来,我一定好好陪您说说话。

  年纪渐长,我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孙子,才能感受和体会到当初您为人父的心情。

  父亲,真的很感谢您和母亲,以及弟弟妹妹们,要不是你们,我现在也不会有相对安逸的退休生活。

  现在我住的三墩这里,家门口就是地铁和商场,生活条件和小时候比,好太多太多。

  我一感谢家里,二感恩生逢盛世。您对我们的关爱,这辈子我都忘不了。

  小时候,家里全靠您和母亲。春耕夏种,即便是寒冷的冬天,您也是村里制糖厂熬糖的一把好手。

  番薯地旁种几株甜瓜,抠下灶台边溢出的一点点糖浆带回家,是那个物资匮乏年代里,您作为父亲,尽最大能力给我们的关爱。

  母亲纳鞋底、做布鞋、纺纱织布,喂猪养鸡鸭,年少时的一幕幕,时不时会在我眼前闪现。

  1963年夏天,我考上了大学,家里卖了几只鹅给我凑了30块钱,您让我自己选,是否要去求学。

  我当然是想读大学的。

  揣着家里全部积蓄,我独自踏上去温州、去南京的路途。上大学后,我有了助学金,吃饭上学不成问题,只是家里本该我作为长女承担的责任,都留给了妹妹们,尤其是大妹妹为我分担了太多。

  那年,要不是做手术需要签字,一封电报拍到昌化,我甚至都不知道您病了这么久。

  我带上从工会借的400块钱,赶到杭州,住一晚后,次日早上5点出发,14个小时后下车直奔医院,见到您已是憔悴不堪的样子。

  后来我听说您农忙的时候一天呕吐、拉肚子十来回,熬不住了才去医院,我很愧疚。要是可以早一点带您到杭州医院做手术,也许能有不错的效果,您也不至于拖了三四年后,在1976年冬天匆匆离开。每次想到这里,我更加心痛。

  后来,弟弟也追随您而去,这也是我心中的痛。

  又一年清明到了,没有了你们的家,已经成为了我的故乡。

  父亲母亲,我很想你们,你们给予我太多,而我却无法回报你们的恩情。 本报记者 黄伟芬


钱江晚报 潮新闻·最现场 a0002 若有来世,再做儿女报春晖 2023-04-03 钱江晚报2023-04-0300013;25592045;25592124| 2 2023年04月03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