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往后
让我们迎接轻盈的春天
本报记者 张萍
扫一扫看全文 |
清明往后
让我们迎接轻盈的春天
本报记者 张萍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是节日和节气的统一。每年阳历4月4日~6日,太阳到达黄经15°,清明就来了。西汉时期《淮南子》就明确:“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
有人说,清明节是中国人独有的浪漫。不仅因为在这一天所有人都相信还有另外一个世界,无数中国人会跋山涉水地开始一场与故人的“重逢”;还因为这一天天地以全新的面貌预示新生。所以扫墓之后,紧接着而来的是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插柳枝等“欢脱”的习俗。
清明还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万物复苏花儿竞相开放;二候田鼠化为鹌,田鼠不见则世道清明了;三候虹始见,清明时节多雨,故而彩虹出现。古人还有“清明柳,扫墙头,蝎子蚰蜒上山
走”的说法,折柳寄情衍生出来的“中国式浪漫”,曾经在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惊艳世人。
每到清明念故人时,自然就有很多人开始关注殡仪行业,讨论殡葬师这个职业。很奇妙,他们对死亡的直面,没有带来阴郁和消沉,反而带给人生的平静和喜悦。精神饱满地度过每一天,好好珍惜所爱之人,才会不留遗憾地向死而生。这种轻盈的生命观,正在帮助当代人抵御许多生活之重。
“轻盈”的另一种表现是快乐地生活。这几年社交平台上忽而兴起很多生活方式博主,教人去哪儿吃喝去哪儿度假,不该全以“利益论”看待。教人如何生活,何尝不是传递“活着的快乐”?
儒家的生命观看重生命本体潜藏在内心的快乐,人可以惊叹自然的奇妙,也可以因为一些美好的事物的出现,感到快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仁者不忧不惧”……要会体验活着的快乐,感知万物、内心丰腴,生命才有质量。
过去的这个清明节,你思念过谁?
今天,你又对“活着”有什么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