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江发展 文化领航 浙二滨江院区蝶变十年
最忙医生一天手术23台
最美志愿者十年“劝哭”无数人
本报记者 梁靖娴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许紫莹 钱冰冰
上接14版
拥江发展 文化领航 浙二滨江院区蝶变十年
最忙医生一天手术23台
最美志愿者十年“劝哭”无数人
本报记者 梁靖娴 通讯员 方序 鲁青 许紫莹 钱冰冰
年手术量近2000台,他救急也救难
责任担当是口号更是行动
胸腔内的环境清晰地投射在液晶显示屏上。主刀医生紧盯着屏幕,手上动作却一刻不停,主导着筷子粗细的“钢管”穿过胸壁上的小孔钻进患者体内,在胸腔里灵活地游移,搜寻着肿瘤病灶。一旦目标暴露在眼前,便手起刀落,将它迅速“歼灭”。
这是浙大二院胸外科范军强主任医师的工作日常。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手术室是他的主战场。一周中,范军强有3天是“泡”在手术室里的,往往一大早就站上手术台,第二天凌晨才收工回家。最多的一天,他做了整整23台手术。
他操刀的对象,很大一部分是肺癌患者。时至今日,肺癌仍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在中国,每年有近80万人确诊肺癌。扎根胸外科近30年,范军强是肺癌诊治领域公认的“大牛”,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五湖四海慕名而来,希望能抓住生的希望。
为了让更多患者得到救治,范军强不断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压缩休息时间。每天7点,他的身影就穿梭在胸外科住院部的病房里。病床上躺着的多为手术后的病人,各项指标是否正常、有没有出现并发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如何,都是他关心的问题。查房后的时间交给门诊或手术,没有一丝空闲,范军强早已习惯了这样连轴转的模式,他也成为浙大二院“最忙的医生”。过去的一年里,范军强单日接诊最多超100人,互联网医院接诊361天,年手术量近2000台。
“病人需要我,我就在这里。”范军强说,有些病人病情紧急,多耽搁一天就多一分风险,诊治刻不容缓;有些病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早手术早出院能省下一笔不小的开销。始终把病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他作为一名浙二人的责任与担当。
对外科医生而言,任何一台手术都是一场有风险的战役。一年数以千计的手术,不仅考验着范军强的技术、体力、经验,也考验着他的心态。
不是没有过惊心动魄的时刻。范军强仍然记得几年前的一台手术,患者患有纵隔肿瘤,手术开始后,他发现实际情况与术前检查结果存在偏差,肿瘤和心脏紧密地靠在一起,稍有不慎就会出血。范军强当机立断,通知心脏大血管外科团队并肩作战。剥离这颗肿瘤如同拆弹,病人大出血,好在两个团队的专家反应迅速,配合无间,很快便控制了出血点,最终病人转危为安。“患者病情错综复杂,手术台上的意外在所难免,这时就需要医生沉着冷静,用专业的能力和强大的心态面对挑战。因为站上手术台,就要对患者负责。”范军强说。
工作日忙得不可开交,周末他也不让自己闲着,不是在互联网医院为患者线上问诊,就是去参加学术会议,或是“下沉”到偏远山区为当地百姓义诊。他说,尽心尽力救治更多患者,是他做医生的初心,也是他眼中好医生的职责所在。
她说:“哭出来会好一点”
志愿服务这十年诠释尊重与关爱
人来人往的门诊大厅,华贯丹的目光穿过人群,锁定一双通红的、盛满悲伤的眼睛。那双眼睛的主人是一个年轻的女孩,面容惨淡,脚步虚浮,扶着诊室外的墙缓缓蹲下,将惨白的脸深埋进双腿间。
华贯丹走到她身边,拍拍女孩的肩膀,放缓了语气,“小姑娘,你怎么了?有什么能帮助你?”女孩抬头,忍不住放声大哭。华贯丹抱抱她,轻抚她的背,“哭出来,哭出来会好一点。”
这不是华贯丹第一次面对患者的悲伤。成为浙大二院志愿者后,她专门与患者和家属打交道,十年间,她见过太多悲伤的眼睛。她总是第一时间上前,试图安抚这些受创的灵魂。“或许安慰起不了什么实质性的帮助,但多多少少能让患者和家属找到一个情绪的出口,起码在他们倾诉完、哭完之后的那一刻是放松的,我能感觉得到。”华贯丹说。
时间回到2012年,临近退休的华贯丹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恰巧看到浙大二院“广济之舟”志愿服务联盟在招募志愿者,便报了名,成为“红马甲”中的一员。2013年,滨江院区成立,她便“转战”到新院区,一干就是十年。
“开业初期,我们志愿者就是引导患者挂号、登记然后就诊,随着门诊量的上升和患者需求的增加,我们的服务内容也多元化发展,多岗位全覆盖地渗透到了临床一线,走进各门诊、内镜中心、日间手术室等,为患者提供方方面面的志愿服务。”在华贯丹看来,志愿者也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及时伸出援手。她的口袋里长期备着糖和巧克力,“万一有人低血糖,这些小东西能派上大用场。”
年均服务超1000小时、多次获得志愿者考核模范奖,华贯丹是志愿者队伍中的“劳模”。很多人问她,为什么能坚持十年风雨无阻?华贯丹的回答是,值得。
她透露,每年浙大二院都会召开座谈会,邀请志愿者代表就日常观察到的问题提意见,“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是离患者最近的人,能够看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指示牌的摆放位置是否合理?饮水机放在哪里对患者最方便?轮椅数量要不要增加?充电宝够不够用?这些小到不起眼的问题,可能影响着患者的就医体验。我们反馈问题,医院解决问题,就这样一点点提升患者的获得感,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作为“广济之舟”志愿服务联盟的一分子,华贯丹总能感受到来自医院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印象最深刻的是今年年初,大家都‘阳’了,医院给我们每个人都寄了5支抗原试剂盒、药和一封慰问信,信上说,‘希望大家共渡难关,有任何困难第一时间联系我们,我们随时为你们保驾护航’,真的很感动,这封信我现在还保存着。”华贯丹说,正因为时刻都能感受到医院的关爱,她在志愿服务中也想把更多关爱传递给患者。
这十年,华贯丹和滨江院区一同成长,帮助了数以万计的患者。62岁的她仍然满怀热忱,“下一个十年,我还想穿着这件红色的马甲,在这里发挥我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