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 数字报纸


a0015版:潮新闻·健康读本

经历坎坷、经济困难、几乎全盲……
云南小伙千里迢迢来杭寻找复明希望
为他手术的女医生分享了这样一张照片——

第一次给患者送红包

  让瞬间停留,让时光成为标本。

  潮新闻推出的全新栏目“医刻Moment”上线后,收到了很多来自浙江各大医院医务人员的投稿,其中有美丽的风景定格,也有走心的人文情怀,很多感动,在其间蔓延。

  第一期的主角,我们首先聚焦于浙江大学眼科医院副院长、浙大二院眼科中心副主任徐雯的朋友圈。

  这位眼科女专家几乎日更的节奏,和她平常忙碌的工作形成反差:有专业,有治愈,更有生活。

  她说,分享也是一种能量的传递,是经历,是美好。

一位特殊小伙子的故事

值得眼科专家写“小作文”连载

  春天的杭州,很美。有人来看景,有人来看病。

  在浙大眼科医院门诊,有着很多很多跨越千里、慕名而来的患者。

  这个28岁的小伙儿也是一样。个儿不高,却因一身旧旧的红棕色西装在人群里很显眼。小伙子挂了徐雯150元的专家号,平静地等候着。

  做完检查,小伙子的双眼情况并不乐观。左眼几乎失明,小时候在当地做过免费的白内障复明手术,效果不理想;右眼视力只有0.08,已经是全白的白内障。“他就是依靠着这双眼睛,从云南独自坐着火车来到杭州,来找一个重见光明的希望。”徐雯平时就热心公益,去过青藏高原,去过云贵川,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一次他自己都跑过来找我了,我怎么能够拒绝他呢?”

  因为从小缺乏光线刺激眼球发育,导致小伙子双眼视功能发育低下,即使现在花昂贵的费用做手术,摘除白内障,重新安装人工晶体,严重的弱视仍然有可能使得术后视力恢复不理想。摆在面前的现实很残酷。

  小伙子全身上下只有4000元,这是远远不够的。“他治疗的意愿非常强烈,可是经济上确实比较困难。”那段时间,志愿者总是能看到小伙子在医院附近徘徊。

  事实上,徐雯也满脑子惦记着这位患者。一次聚会闲聊中徐雯讲述了这个故事,有好心的朋友愿意伸出援手。

  当时,徐雯还是犹豫的,她对这个陌生的年轻人不了解,手术效果又不确定,她不想好心办成一件坏事。真正让她下决心帮助小伙子的,是在知道他的身世之后。从小被亲生父母遗弃,他是被养父母收养长大的。这次出门看病,养父母也是倾其所有,小伙子对养父母满怀感激。

  徐雯将好心人捐赠的4000元转账,换成现金,装进一个红包里,一边递给小伙子,一边小心地斟酌措辞。“平时是患者家属来塞红包,我们都谢绝了。第一次给患者送红包,可不能被人家拒绝了。”

  经过手术,小伙子的两只眼睛视力分别能到0.1和0.4。尽管跟正常人不能相比,但可以大胆地走路上下台阶看路牌,还能看手机,算是不错了。他出院的那天,徐雯出差了。

  “他坐着火车高高兴兴地回家了,在车上尽情地玩着手机,也能欣赏沿途的风景,他会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希望他开家小店的愿望能够早日实现吧。”

  徐雯将云南小伙子的故事分享在了朋友圈,分了四条。她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每天就像故事会连载一样。”

亲手创作的字画、亲手磨的麻油……

患者的心意她抗拒不了

  从业几十年,徐雯帮助了很多患者重见光明,她也收获了来自患者给予的温暖。“这些都是支撑我们继续这项事业的动力。”

  来送贵重物品的人很多,徐雯都谢绝了。但是对于那些充满心意的小礼物,她拒绝不了。

  曾经有患者在视力康复之后,重新拾起毛笔,将自己的字画作品送给徐雯;也有孩子做了可爱的卡片送给她,徐雯也都收下了,“推拒不掉的是患者真心的感激,这比什么都珍贵。”

  她的朋友圈,曾经晒过一罐红糖。这是一个70多岁的阿姨送来的,“送礼”的过程有些“曲折”。

  从“闯进诊室”到被误以为企图“蹭号”,再到“给你带了点我们义乌的特产”,“以前都是我自己做的。现在年纪大了做不动,这是我媳妇做的,冬天对女孩子的身体好。”徐雯记录了整个心理过程,最后“怔怔地捧着个罐子,像捧着颗滚烫的心”。

  还有一个家住农村失明多年的患者,家里贫困到需要村里救济。是徐雯让他唯一的一只眼睛看到了光亮。来复查的时候,他带了一瓶麻油送给徐雯。

  他说,这是他来复诊的当天凌晨三点起床,“用自家的石磨亲手现磨的麻油,徐医生你一定要尝一尝。”

  “现在回头看看这些,依然很暖,依然很有力量。”她的朋友圈里有很多同行,不少是年轻医生,她说,这些小故事可以是一点温暖,也可以是一种激励,“给充满艰辛的医学之路加点油、助点力。”


钱江晚报 潮新闻·健康读本 a0015 第一次给患者送红包 2023-05-08 钱江晚报2023-05-0800009;钱江晚报2023-05-0800011;25707120;25707121|;25707123|;25707129|;25707126| 2 2023年05月08日 星期一